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父母儿女就是一场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克莱尔这样描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神经症的父母就是不放手,而渴望得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管是真正的爱还是虚假的爱)就是不放弃。所以一位患者这样说: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是自己对他们死心太晚。
在治疗中我会看到一些人早已经长大成人,一些人早已经为人父母,但在潜意识中,在他的梦中,依然试图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宝宝,成为父母眼中那个“合格的人”,这又是何等的悲哀。爱是他所渴求的,但却让他一次一次地失望。毕竟你永远无法让不爱真实的你的人接纳你,就算那个人是你的父母,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有可能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
一位女性患者写到:我的价值=外界的认可、相貌、性格、富贵,优秀,我真的不知道错在哪,这也是成长中爸妈告诉我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很想生病,因为病了我就不用努力不用要求自己了,啥都不做也可以享受到爱了。但把自己的价值和外界等同这个价值观肯定不对,可是我不知道哪不对,别人喜欢你不就说明你可爱吗?很多人不喜欢你不就说明你不好吗?你娶到范冰冰,肯定说明你有过人之处。知道价值观不对可道理上无法说服自己。人的价值应该是什么?我很迷茫,那个支撑人的支柱如果不是优秀、成功,那又该是什么?设想一下,如果我不好看,只是服务员,也没别的啥特色,那么我的价值来源于哪呢?那个内核到底是啥?
人的价值到底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外界的光环与成就,还是来自于内在的包容与接纳。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这两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就好像是父母到底是因为我们的优秀才爱我们,还只是因为我们是他生的。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犯绝对化的错误,抛开外在只谈内在,或只谈外在而忽视内在,但这里一定存在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哪个是主要,哪个是次要的问题,就好像找对象或工作,我们不能陷入到违心主义,可以抛开一切只要爱情,但一个人如果只陷入到对外在的执着,因为这个人漂亮,因为这份工作的工资高,想必也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条件凌驾于事情的本质,想必这一定是病态的,是扭曲的。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来源应根植于内心,一个人对自己的接纳,这才是一个人内心中的根。如果把这一切建立在外在,那么这种价值就很病态,也危险,迟早有一天会陨落。毕竟没有人是永远的胜者,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是来自于外界,那么当外界的光环消失,他就会变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