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本病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男女均可发生。
疑病症的发病原因
1、性格因素:
严重疑病症患者的性格特征,多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及重要性,并喜欢依赖他人,当被忽视拒绝,便紧张、烦恼,引发疑病症心理障碍。
2、医源因素:
医生本身的专业性差,引起病人的误解,导致病人缺乏对医生、检验结果的不信任。医生的不恰当的表现、言语、态度等,这些都是促发病人疑心导致疑病症发作的重要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
生病可以赢得同情,豁免一定的社会责任,当生活中发生不愉快的经历,遭受挫折失败,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疑病症心理。这种心理障碍表达了严重疑病症患者自我保护防卫的潜意识表现。
疑病症的临床表现
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于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四处求医、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特殊嗅觉异常或自身形态奇异等单一症状的疑病症。
1.疑病的心理障碍 有两种表现,一为疑病感觉,感觉身体某部或对某部位的敏感增加,进而疑病,或过分的
2.疼痛 是本病最常见症状,约有2/3的患者有疾病症状,常见部位为头部、下腰部或右髂窝。这种疼痛描述不清,有时甚至诉全身疼痛,但查无实据,患者常四处求医辗转于内外各科,毫无结果,最后才到精神科,常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
3.躯体症状 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内有一种特殊味道。恶心、吞咽困难、反酸、胀气、腹痛、心悸、左侧胸痛、呼吸困难,担心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诉体臭或出汗等。
疑病症的危害
日常生活受影响
疑病症的患者经常会使日常的生活受到干扰。有很多患者在患上疑病症后,总喜欢把自己藏在家里,不愿意出去进行沟通,从而导致抑郁、自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可以说是疑病症比较严重的一个危害。
情绪上的困惑
因为疑病症患者老是怀疑自己有什么不治之症,遭受着很多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他们出现失眠,躁狂,长时间下去,很容易造成神经紊乱等身体上的不适。
破坏家庭和睦
有些人在患上疑病症之后,生活在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情绪下,从而导致了心理上严重的受损,经常会认为自己的出现会给家人带来累赘,经常不经意间给家人或者自己施加不良情绪,出现脾气上的暴躁,会在不经意间破坏患者家庭的和睦。
对于疑病症,要重视这几点
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疑病症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受个体性格因素的影响,对患病的情况十分坚持,一般劝解没有效果。患者想要如何克服疑病症,要经过心理医生的介入,采用认知领悟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疑病的事实,从心病这个根上解决问题。
二、完善个性。
疑病症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
三、丰富日常生活
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克服疑病症。
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最终才能成功消除疑病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