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喧闹多日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终于在今天公布了完整细节和真相。
没有阴谋,没有内幕,却是又一个年轻生命的遗憾悲剧。
看完警方还原的各方信息,很奇怪,老师和父母的印象中,都很难相信这个孩子会走上绝路。
他们眼中孩子懂事、乖巧,待人和善,性格开朗,没有抑郁迹象。
有一种抑郁类型的确是最易被忽略,却又危险性极高的:微笑型抑郁。
借这个孩子的悲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常被误解的抑郁类型。
1
你们看到的都是我阳光灿烂的一面。
从父母的描述中,我们很难将这个孩子跟“自杀”联系起来:
“我上周末去接孩子,孩子还主动跟我说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我问他考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他说是没休息好,其实题目他都会做,还让我放心,这又不是高考,高考他会考好的。”
主动安慰父母,做出承诺,让父母放心,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一般的孩子考差了多少会有些垂头丧气,或者短暂的沮丧,面对父母,撒个小娇,寻求一下安慰。
小林似乎完全不需要这个过程,他好像自带打气筒,乐观积极,充满能量。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做出承诺,高考会考好,让爸妈放心。
只看这段话,去掉人称,我们大概会以为是一个大人在安慰两个孩子(父母)。
超越年龄的懂事,是微笑抑郁孩子很重要的一个重要特征。
孩子妈妈说:“出事当天,我和孩子还讨论了暑假去哪里旅游,我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孩子笑着跟我说‘拜拜’,怎么才两个多小时就出事了。”
从公布的视频来看,这个孩子对于自杀的想法是非常坚定,而且“执行”得无比决绝的。
先是在水房割腕,后又跳楼,可见内心之绝望。
在见父母最后一面的时候,显然,他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心理准备。
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之下,还能平静地跟父母讨论暑假的安排,笑着跟妈妈说“拜拜”,完全不露任何悲伤的痕迹。
这个孩子掩饰情绪的功力,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可想而知,他独自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压力。
在妈妈眼中: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平时住校,周末他接回家时一般都是有说有笑的,孩子对学习也很自信,有自己的规划,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显然,父母看到的,都是他阳光灿烂的一面。
并且,坚信这就是他的全貌,孩子似乎不会悲伤,不会沮丧。
2
孩子的另一面。
警方通过走访,帮我们还原了孩子的另一面。
警方通过调取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小林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
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朋友不多,相对独来独往。
对于一下,上文中母亲对孩子的描述,是不是很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他的父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孩子,会从一年前就开始有轻生的想法。
在他们面前自信满满的孩子,原来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甚至会有意无意地自我贬低。
人际关系并不好,看起来对大家都很友善,但又跟谁都不亲近。
他所有的内心表达,都几乎是在网络上。
大概只有脱离了面对面的压力,他才能放心地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掀开一角,小心翼翼地让身边的人窥见一二吧。
每个阳光照耀的地方,都必然有阴影,只是,他把这片阴影掩藏得很好。
抑或说,他从不敢将自己阴影的那一面,放到阳光之下。
必须优秀,必须一直积极阳光,不能做自己,原本就是沉重的压力。
3
那么,我们需要再问一个问题: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敢袒露自己真实的一面?
我们回到这次事件中的小林身上,他多次在网络上跟朋友调侃式地提到自杀,在遗物中也有留给一个女生的字条,上面写着:
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他其实是在求救。
只是跟他同龄的同学们,除了陪他聊天,开解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不向更可能帮到他的父母或者老师求救呢?
粗略估算,他的自杀念头由来至少也有大半年之久,父母竟然在这个过程中毫无觉察,可见他掩饰之细致、周到。
若说他不信任老师,或者担心学校开除他,让他休学,还能勉强解释得过去的话,面对最亲近的父母,在他最艰难的时刻,却没有选择伸出手。
又作何解释呢?
最大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坚信父母也帮不了他。
二是,让父母看见他“不堪”的一面,比让他失去生命还痛苦。
因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选择了独自承受所有痛苦。
4
我们紧接上文,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两方面的原因。
①坚信父母帮不了他。
我们已知的信息并不多,最详细的还是来自于他考差了,宽慰父母的那一段。
我们前文也有分析到,若是去掉人称,没有上下文的交代,我们会以为是一个家长再安慰两个孩子。
他知道父母会担心,于是主动站到大人的位置上,说成熟懂事,能让父母宽心的话。而全然不表达自己考差的沮丧和打击。
这样的对话,大约是这个家庭相处的常态。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需要他去宽慰支持的,是需要他去照顾情绪的,试问,他又如何能够相信,当自己遇到情绪问题,父母能够给予支持呢?
当然,我们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这是在孩子的臆想中,父母那么脆弱,真实的父母,可能并不如他想象的一般。
由此,父母臆测他乐观开朗、任何困难都能自己克服;他臆测父母心灵脆弱,需要保护。
彼此猜测中,误会也就不断加深。
②害怕父母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
他展现出来的,都是父母喜欢的样子。
这就好比一直戴着一个微笑的面具,久而久之,面具长到肉里,要拿下来,就需要经历无数的挣扎,克服巨大的恐惧。
大家会喜欢我真实地、悲观的、沮丧的样子吗?
爸爸妈妈看到我并不懂事、积极,会失望吗?
爸爸妈妈会不会不喜欢我这么颓废、低落的一面呢?
他们知道我这么痛苦,会被吓到吗?会从此疏远我吗?
……
有时候,不被喜欢,被抛弃,可能比死亡更令人痛苦。
道理上,我们当然都深知,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父母都会同样喜欢你,对你好,不离不弃。
内心里,我们又有多少人有把握,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子,身边的人都会一如既往的接纳自己呢?
特别是一个一直戴着面具生活,从未将自己真实的面貌放在阳光下的孩子,又如何敢确信,摘下面具,一切还能照旧呢?
强烈的自尊和恐惧,让他选择了结束一切。
5
除了一声叹息,无数惋惜之外。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避免这类悲剧重演:抑郁症,并非只有我们以为的天天垂头丧气、哭哭啼啼的孩子才可能有。
那些过于阳光,似乎永远没有悲伤的孩子,同样值得留意。
毕竟,真实的人,不可能永远没有悲伤。
而作为父母,我们是更爱孩子我们希望的样子,还是爱孩子真实的样子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真的可能扭曲自己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
当然,痛苦,也可想而知。
愿逝者安息,在天堂,可以安心做自己。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