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有多幸福,他们实际就有多幸福。
——亚伯拉罕·林肯
绝大部分神经症患者(无论是焦虑患者、抑郁患者还是强迫患者)都体验过被脑海中无法停歇的负面想法、思维支配的感觉,他们总是被“我好差劲”、“一切都会更糟糕”、“我的人生毫无希望”、“我又搞砸了”、“我可能永远好不起来了”等这样的念头困扰。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著名的ABC理论,A是客观事实(事件),B是我们对于事实的认知(信念),C是我们的情绪、行为(结果)。三者之间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首先发生的是A客观事实,这是既定的、绝对的、纯粹客观的,由其引起的B对事实的认知是因不同个体而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而C情绪、行为结果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B对事实的认知。当面对同样的客观境遇,不同人的主观认知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与行为。换言之,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境遇,有些人的情绪是积极乐观的,而有些人的情绪则是消沉低迷的呢?是因为不同的信念导致了不同的后果。
大部分神经症患者觉得自己总是对生活缺乏安全感、掌控感,他们总觉得未来充满了危险与不可预测性,一起都会朝着灾难化的方向与发展。事实上这完全是个幻觉,生活完全没有变样,也没有失控,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与认知(信念)成为了阻碍。强迫思维患者总会对一些本该被忽略的细枝末节穷思竭虑,这也就滋生了无尽的焦虑与痛苦;焦虑症患者对任何蛛丝马迹都产生最灾难性的预设,这自然会导致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抑郁症患者总是对客观的事实做出最消极的评判与预测,进而产生大量负面抑郁情绪。事实上,在这些症状产生的过程中,客观事实从来没有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都是他们对事实的信念。
因此,要想从神经症中痊愈,首先就要反思、审视自己的信念,在最初阶段最好去主动捕捉、识别自己的负面想法。这个练习听起来很抽象,实则不然,其本质就是要求你时不时去聆听自己的思维,听听那些在你脑海中播放了许多年的老唱片,当它们播放完了,不要对它们进行评判、纠缠,与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远远观察它们产生、消灭即可。逐渐你会认识到,让你狂喜、愤怒、悲伤的无非只是一些想法罢了,事实从来没有变过,你一直在被一些虚幻的东西操控。
说的更具体一些,我们需要了解人们的三种“认知”或“思维类型”:
◎负性思维
◎功能失调性假设
◎核心信念
你可以去想象一个装满饮料的被子,顶端漂浮着泡沫,中间是流动的液体,底部是沉淀物,这就是三者最生动、恰当的隐喻。
负性思维是一种不断在意识中出现的思维,总是不经意间浮出水面,在意识中显现。它是无意识的,且它的出现与消失都不受意志的支配,有时,它们产生消亡的速度过快,以至于我们无法识别它们。比如,当你在等待公交车时,会时不时冒出一些“怎么车还不来”、“我快要迟到了”等类似的负性思维,它们就像海面漂浮的浪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想要学会如何应对这些负性思维,就要学习去捕捉、觉知它们,这就要求我们时不时去问问自己:“刚刚我在想什么?我的大脑产生了什么样子的想法?”在觉知这些负性思维之后,学会去及时切断它们对我们产生持久的影响。
杯子的中间就是我们的功能性失调假设,也就是一些更不容易被捕捉到的负面想法。它是由我们长时间的负性思维积累、聚集而产生的一些潜意识的判断。这更接近于我们的性格与本能,甚至有时候会类似于文化角度的刻板印象——例如,女性就该持家,男性就该养家糊口等等。当神经症患者被负性思维长期影响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做出功能性失调假设——例如,失眠患者会觉得自己永远失眠,焦虑症患者会觉得自己无法摆脱焦虑,疑病患者会觉得自己绝对有健康问题等等。
杯子的最底部,就是我们的核心信念,它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本能”,也就是自卑、自信、乐观、悲观等性格特质。它是从我们自出生起的一起经历、教育、环境等等沉淀而成的结果。它是最为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改正的。若想分析清楚这些核心信念,甚至需要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青春期、基因。例如,很多神经症患者从幼年起到青春期都经历过较为严苛的管教与约束,并且遭受过一定的打击,内心很缺乏对于养育者的依赖与安全感。这些经历都逐渐铸就了他们的核心信念——敏感、多疑、疑病素质。
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者之中,最容易改变的,就是我们的负性思维,也只有从负性思维入手,我们才有可能彻底修正我们的神经症性格,从神经症中痊愈。
具体更多有关强迫、焦虑、抑郁、失眠等神经症的认知纠正,可以加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