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和青少年、成人的一样真实存在。我们也经常能在6到12岁孩子身上发现抑郁的症状。9到12岁的儿童有高达12%的人可能正经受抑郁的折磨。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孩子不患抑郁症,但孩子们的父母或监护人是防止抑郁症出现的最佳人选。
如果你看到这些表现,可能你的孩子正在经历抑郁:
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
部分儿童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愤怒、沮丧等;有些则在表达认知症状时,如绝望、自卑还存在困难。
不同的年龄段各有特点:研究发现3~5岁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9~12岁儿童更多出现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12~18岁青少年更多出现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善,其心理状态的表达不如成年人明确。因此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儿童,其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甚至于“翻江倒海”。家长要多留意孩子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医如何治疗?中医认为,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百合病”等范畴。历代医书对郁证多有记载,明代后期,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抑郁症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抑郁症比较相似,如情绪低落、自我评价过低、缺少价值感、言语减少、不和周围小孩子玩耍、行为孤僻、食欲缺失、睡眠障碍、逆反心理、学习成绩差、头痛及浑身不适等。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需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治疗,以积极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医防治抑郁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帮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采用中医药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肝郁症状,治疗主要着眼于肝,调理肝气,调肝补脾,养血柔肝。青少年抑郁症适宜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疏畅气机。主治抑郁症属少阳枢机不利者。症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四逆散: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主治抑郁症患者阳郁厥逆证及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柴胡疏肝散:能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用于肝郁血滞所致的胁痛、寒热往来等。临床用于抑郁症患者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中成药可选用调和肝脾药及理气疏肝药,如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及舒肝丸等。
此外,对于因先天肾精不足,后天养护不当所致的儿童青少年抑郁,中医可用补法对症治疗相关临床症状。选用滋阴益气及养血宁心类药物,如六味地*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柏子养心丸等。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虽然携带方便、口感较好,但中成药成分及药量较为固定,不能灵活多变,随症加减。儿童抑郁症的临床证候较为复杂,患者应通过中医师辨证论治后再服用传统汤剂治疗,通过药物间的配伍,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从中医药的治疗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以辨证施治为原则,选择不同的中药。在正确的辨证论治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下,采用中药对症治疗轻中度抑郁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此外,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对部分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疗效,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父母怎么做?
1、倾听孩子的话一般是不加掩盖的,如果你多加注意,你很容易就从孩子的话语里,听出他心情如何。孩子有疑惑、有问题时,要开诚布公的谈谈。如果你发现这时还不是一个谈话的好时机,只需要告诉孩子你们可以在晚饭后或者其他什么时候交谈,而且你说到就要做到。尽量不要给孩子“做的什么蠢事”或“这就是你自己的错”这样的评论。这种消极评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打击自信心。2、注意到孩子做的好事情
表扬你的孩子,说他们做得好、想得周到,和他们一起庆祝成绩或进步。这种方式比总是告诉孩子他们不能做什么好多了。虽然要给孩子定规矩,但也要注意到他们做的好的方面,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3、尽量有空一个有安全感又快乐的孩子是相信在乎他的人一直在身边的。像拥抱、交谈、一起做作业、帮助你做饭这种小事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你随时在他们周围。他们还太小,不能理解成年人承受的压力。把孩子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克服“我太忙”魔咒的好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坐下来一起读一本书,就让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务吧,孩子学学家务没什么不好,你们两个正好可以享受这段时间。
记得拥抱的力量。这比任何语言都能鼓励孩子。
4、不要纠缠于孩子们的糟糕情绪孩子们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事情。和成年人不一样的是,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事无巨细地分析,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世界本来的样子。一旦你开始过度纠缠于为什么感觉糟糕,孩子会感觉他们没有办法满足你的要求。这可能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只需要知道孩子们有这些问题就好了,没必要纠缠细节。
可以帮助孩子们表达他感受的方法——画画。给他们一些材料,告诉他们想要的时候可以把感觉画出来。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柒柏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