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9/11 17:55:00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高三学生乔英子去深圳跳海未遂后,进医院检查,被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她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医生,你怎么就判断她是中度抑郁症?她平时非常活泼开朗啊!”是的,很多家长都不敢相信孩子会得什么抑郁症,觉得孩子吃好喝好玩好,除了学习没什么大烦恼,怎么会抑郁?而现实情况却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率逐年升高,并有低龄化趋势。抑郁的孩子,不知情的家长(图源自微博)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样被贬低被嘲讽的童年,抑郁的时候却无人可讲,当我长大一点告诉我妈我曾经轻生过的时候,我妈只是轻飘飘的说了句: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我很讨厌妈妈和我说话的方式,直到有一天我给弟弟辅导功课无意中用了相同的语气和他说话时,我突然反应过来,我将来也可能是这种家长,是会被孩子怨恨的妈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抑郁症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抑郁症在最初,还只是抑郁情绪。本人和周围的人如何看待这些情绪,对抑郁症是否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处在自我意识和情感都快速发展的过程,本身容易情绪化,成年人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如果家长知道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却完全想不出原因是什么,那是不是至少能想起,自己有多久没好好看过孩子的脸,眼里的神情,也多久没和孩子好好说过话了?断裂的情感联结最开始,正常来说,孩子是会向父母求助的,但不幸的是,很多“求救信号”,会被家长当做“不听话”的行为,家长很少去追究,这些自己不喜欢的行为背后,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又是否包含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动机。相反,家长十分努力地想纠正这种行为。这些家长觉得“不听话”的行为,很多属于心理学上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偏差行为”,又称为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偏差行为范围非常广泛。不给冰棍就发脾气打滚、不停说脏话、总是打比自己小的小孩、总是和家长唱反调,这些也可看做孩子的偏差行为。大多数偏差行为,都是由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造成。孩子的偏差行为,背后都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目的比如:引起注意争取权力伤害报复自暴自弃集中精力改变孩子的行为最终都是失败的。你处理了孩子的一个偏差现象,往往过不了多久,第二个偏差现象又会出现。父母只头疼、苦恼于这些行为表面,但是透过偏差行为孩子在传达什么?通常是为了维系家庭的稳定或者表达对家庭冲突的不满。具体的家庭动力机制有以下4种:1、情绪配偶:父母婚姻不幸,常会看到的“妈宝男”现象,母亲有很多委屈压抑传递给儿童,孩子从小就学会牺牲隐藏自我,裹挟成为家长的情绪配偶,跟母亲建立起共生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难人格独立或者自我价值感低;2、小大人:比如单亲或父母家长重病多难的家庭,孩子过早的表现孝顺懂事,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角色,通常孩子也会产生压抑自卑、无意义感;3、小恶魔:也就是很多家长口中的“熊孩子”,他们将愤怒和不满情绪转化为叛逆、不听话、常常闯祸攻击他人,如果父母不加调整,以后可能会形成反社会或边缘人格;4、小病人:这是一种支持性迂回转移,孩子发现可以通过生病吸引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