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市南
有态度有意思有温度
一个为青年发声的平台
今天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有些沉重。
前段时间,有过这样一条留言:
我也很厌学,我有中度抑郁症,但在老师眼里,我就是个很淘气的学生,根本不是抑郁症。
厌学、中度抑郁…这样的字眼被一个孩子平静地讲述着,平静地让人心疼。
当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在「抑郁」上时,我们发现深陷抑郁之苦的不仅有大人,还有我们认为无忧无虑的孩子。
甚少被
在之前爆火的家庭剧《小欢喜》中,女孩英子在爸妈离婚后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对英子寄予了厚望,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都安排地明明白白,英子也因此完全没有了自我。
明明自己想去南京大学,最爱的是天文学,但是迫于妈妈的压力只能选择隐瞒。在妈妈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之下,英子连续34天失眠,开始不断出现幻觉,最终,她站在了江边想要轻生。
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却只是想逃走……
英子没有做过努力吗?在和妈妈有分歧的时候,英子也很多次想要和妈妈沟通,但这位严厉的妈妈只想女儿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走,所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妈妈令人窒息的爱,让英子喘不过气来,长期的压抑也让她走到了抑郁的边缘。
当英子站上江边的高台想要轻生,哭泣着向妈妈呐喊:“我…配不上您给的爱……”的时候,妈妈才开始反思英子怎么不对劲了?她是不是病了?她为什么想要轻生?
最后,在爸妈的带领下,医院的精神科,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妈妈不爱英子吗?对她不好吗?其实不然,妈妈恰恰是“太爱”英子了。
妈妈小心翼翼,反反复复想要告诉英子她心中的道理,害怕英子“走错一步”,于是每一步她都要参与…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作为母亲的心情:
生而为母,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也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过一辈子。但是又担心孩子会因为学习不好、社会环境复杂、涉世未深而受到伤害,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保证孩子的每一步不会出错。
但实际是在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鲜少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恰恰是我们做得太多。我们过度的“爱”会成为孩子身上的枷锁,一步步把他们逼上奔溃的边缘。
我们认为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容易,很多细节都被我们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