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多动就被认为是多动症你可能真的冤枉了
TUhjnbcbe - 2021/7/3 5:3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经常这样手舞足蹈,调皮好动、不守纪律,静不了几分钟就要想着出门耍,有时还会折腾出各种小小恶作剧?

许多好动的孩子常被老师和家长认定是得了多动症。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很难静下来的确是个小毛病,可是,要是把孩子的好动都统统判定为“多动症”,那真的是太冤枉了孩子!

1真正的多动症是什么?

网上有非常多的诊断标准,基本都过于简化,容易让人把有多动行为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多动症:实际上,真正的多动症/注意缺陷是一种脑功能障碍,与大脑中的前额叶、尾状核、胼胝体以及多巴胺的分泌都显著相关。无论是欧洲通用的精神病诊断标准ICD-10,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DSM-V,还是我国的诊断标准,对多动症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描述有很多是一致的。

权威标准:

究竟是不是多动症?还要靠权威标准来判断。最新修订的美国精神病诊断标准DSM-V中,对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必须A—E都满足,才是多动症:

A.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状态,影响功能或发育,具有以下(1)和/或()特征:

必需≥下列症状中的6条,持续时间6个月,症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并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这些症状不只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或不理解任务和指令。对于青年和成人(≥17岁)至少应有5条症状。

(1)注意缺陷症状:

a.经常不能注意细节或经常在学校、在工作或在其它活动中犯粗心的错误(如,忽视或漏掉细节,工作不精确)。

b.在完成任务或活动中,经常维持注意困难(如,在演讲、谈话或长篇阅读)。

c.当和别人直接交谈时,经常似乎没有倾听(如,即使环境并没有明显干扰也经常走神)。

d.经常不能遵守指令,并且不能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如,刚开始工作很快就分心并且容易转移目标)。

e.组织任务和活动经常有困难(如,维持任务顺序困难;乱放物品、材料;工作组织混乱;时间管理无序;不能按时完成任务。f.经常回避不喜欢或者勉强从事需要维持脑力的活动(如,学校活动或家务;对于青年或成人来说:准备报告、完成表格、阅读长篇文章)。g.经常丢失完成任务或活动必须的物品(如,学习材料、铅笔、书本;工具、钱包、钥匙、书面作业、眼镜、手机)。h.无关刺激经常容易引起分心(对于青年和成人可以包括无关想法)。i.经常忘记日常活动(如,家务、跑腿;对青年和成人包括回电话、付账单、赴约会)

()多动/冲动症状

a.经常扭动不安、坐卧不宁。b.常在需要安坐的场合难以控制(例如,在教室、办公室或其它工作环境或需要坚守的环境经常擅离职守)。c.在不适宜的场所经常奔跑和攀爬(注,青年或成人可限于不安感)。d.经常不能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e.经常不停地「活动」,似「有发动机驱动」(如,在餐馆、会议场所,时间稍有延长就坐立不安,不能与大家同步)。f.经常说话过多。g.经常他人问题还未说完,就急着回答(如,接话茬、插话)。h.经常不能等候(如,排队)。i.经常打断或干扰别人(如,粗暴插手于谈话、游戏或其他活动;未经许可随便使用他人物品;对于青年和成人包括干扰或插手别人正在做的事)

B.症状出现在1岁之前。

C.症状出现在两个以上的环境(如在学校、家庭、餐馆、课外班、图书馆等)。

D.症状明显地影响了社会、学业和职业功能。

E.症状不是由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引起;也不能由其它精神障碍来解释(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性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依赖或戒断)。

临床诊断:

正常儿童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患儿表现得很笨拙。在临床中常用的并且对多动症患儿有参考价值的神经软体征检查,有以下几种方法:

●翻手试验:

让被检查儿童将双手并置于桌上,手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其余四指均并拢,并将两手的食指靠紧并拢。然后把双手翻过来,将两食指及两小指靠紧并拢。此后再将双手翻过来,就这样限定在原位反复翻动双手,并渐渐加快速度。这时,要观察肘部摆动的幅度、双手翻动时的姿势及双手是否还能并拢等。如肘部摆动超过一个肘部的宽度,而且翻手姿势笨拙、不协调,即为阳性。

●指鼻试验:

让受检儿童先用左手食指,后用右手食指指自己的鼻尖,在睁眼和闭眼的状态下各指鼻5次。此时,要观察孩子在指鼻过程中的协调性和速度。多动症患儿往往动作过重、笨拙、错误次数多,尤其在闭眼时,错误更明显。

●点指试验:

让孩子一手握拳,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触其他手指。然后另一只手重复上述动作。亦可正反两方向接触其他手指(即食指元中指无名指―小指或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此时,要观察受试儿童点指动作的协调性。如不能快速灵活地完成此项试验,即为阳性。

辨别真假多动症

千万别给孩子乱贴标签因为孩子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控力差,社会经验少,很多孩子都会在一定的年龄或情境下表现出以上的几条。例如忘带作业,不听指挥,说话过多,等等。但是,偶尔表现出多动行为或经常表现出某一种多动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是多动症,千万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更不要随意诊断、治疗。

真的多动症任何情境下都多动。有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玩游戏,或拼乐高能专注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这就不是多动症。有的孩子在家里淘个不停,在陌生环境很乖觉,这也不是多动症。

案例

曾经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妈妈带去求诊,医院查查是否多动症。他刚转入一所寄宿学校不到三个月,据老师反映,男孩课堂上走神,玩铅笔盒等小动作不断,在宿舍里不能安静待着,跟同学处得不好。

在就诊的前二十分钟,这个男孩一直比较僵硬地以同一姿势坐在椅子上,但他的手在不停地搓椅子垫,擦把手,脚在蹭或轻踢椅子腿儿,确实一刻没闲着,二十分钟后熟悉了,这个孩子特别爱说,也特别能说,语言逻辑性和用词的精炼虽不够好,但他特别想表达,说到高兴处,站起来在屋子里一边走一边东摸摸,西碰碰。

而被问到孩子在家里什么表现,他妈妈说,在家里他有时能一个闷头儿玩一上午积木,也不出声,连水都不喝,有时候兴奋起来也说不停。另外,转学前没有听老师说过他的问题,转学后这三个月才有的毛病。从时间和整体表现上,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没有到多动症的地步。

家长们习惯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但是请记住,孩子再小,他也不是他的行为,他的行为背后还有一大串目的、策略、认识、情绪等内容。

就拿上面的案例来说,深入调查后,这个孩子的是这样的:父母由于工作较忙,孩子小学前是住在姥姥家的,父母常回来看他。姥姥是个开朗的,爱聊天说话的人,家里还有孩子的两个姨妈。周末一大家子人外加另外的两个孙辈会一起聚餐,非常热闹,气氛融洽。孩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是“好”幼儿园,但离家远,中途转回了离姥姥家近的普通幼儿园。

小学先上的附近公立小学,后来姥姥身体不好,不方便接送了,母亲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不满意,就转学到了这所私立的寄宿制小学。孩子从小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喜爱,主动的管教,规矩虽然不多,但是,因为孩子不是外向大胆的孩子,家里人互相是有礼貌的,孩子并未表现得过度任性,是比较懂礼貌守规矩的孩子。而且,幼儿园和以前小学里的老师都认为孩子表现正常,至少没发现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多动。

而后来孩子对新学校很不适应,又比较担心姥姥的身体,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很紧张,一开始是主动去摆正铅笔盒或书本,以免被老师批评,后来就不由自主地总要摸摸东西才会心安。在宿舍里孩子很希望跟大家交好,可是因为他是新转来的,其他的孩子都有相对固定的玩伴了,他对宿舍里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不了解,所以坐立不安。他想主动跟别人接触,但是方法和分寸都没有把握好,再加上有调皮孩子欺生,所以在宿舍里的表现就显得很攻击,挑事。

请家长记住:很多爱说话的孩子要么是习惯了以这种方式与人联接,让自己开心。要么也是用说话来找点事做,填补无聊或缓解压力。

另外,孩子多动也可能是因为过多的外界刺激和打扰,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孩子自己在房间写作业,一会儿妈妈进来在桌上放杯水,一会爸爸在外面喊:做完了没?孩子受到的干扰和引诱特别多。如果孩子只是行为多动,怎么破?

多动症需要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多动行为同样需要家长在环境上和养育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以应对,而不是随他去。

1.首先,如果是孩子兴趣广泛,精力旺盛,那么,家长一方面给他多安排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或陪伴他或约束他每一个活动都要专注、尽力。体育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如果孩子的不守纪律不是因为兴奋度不够,坚持不住,而是因为从小缺乏管教养成了任性妄为的习惯,那是因为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孩子对集体和他人的认识是错误的,习惯了犯错被谅解,大叫大闹,插嘴被喝彩,他想要干什么就随时被允许或给条件给贿赂,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等等状态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因此,他在幼儿园或学校就从来不会考虑他人或集体。

.第三,如果孩子小动作不断是因为内心紧张不安,那家长要去追溯孩子紧张的原因并予以应对;

4.有的孩子与家长、同学沟通不好,可帮助他提高人际关系;

5.孩子道理都明白,但管不住自己;家长要看一下,是不是任务太难或太简单令孩子失去兴趣,还是孩子不愿意、不喜欢这个任务或不喜欢在此时做这件事?还是年龄太小,家长要求过高?

曾经有家长焦虑地问:孩子一岁半,注意力不集中,给他讲故事也不能静下来听,跑了,该怎么培养?这个问题有几位妈妈回答说,一岁半的孩子说什么专注力啊,讲故事也太早了,但也有不少人,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纷纷给建议怎么培养专注力。

4如果孩子真是多动症,家长怎么做?

如果确诊为多动症,首先要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脑功能障碍,目前的一些药物是有效的,但也都有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要当着孩子露出绝望、抱怨的情绪,得了多动症并不是孩子的责任。尤其是60%的多动症患儿有品行障碍,偷拿别人的东西等。家长一方面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另一方面不要反应过激,尤其不要羞辱孩子;

第三,多陪伴,有耐心。当孩子兴奋度降低的时候,想办法引导孩子保持兴奋度。

第四,配合药物治疗,要加强对孩子的行为训练,对孩子社会性的训练。如果长期合理治疗,成年后的预后一般是好的。如果不治疗,多数患儿到少年期仍有冲动行为和学习问题,甚至0%的患儿至成年后仍有症状;

第五,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多动症的诱发原因中有社会心理因素。家长面对患儿也容易失望、急躁。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家长调整养育方式,促进与患儿的良性互动,及时处理情绪、行为等冲突。

总之,如果孩子真的是多动症,那么不可大意,然而一旦孩子好动就被认为是多动症,也是真的很委屈的呢!

综合自网络

成都儿童团稿件,版权归成都商报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为方便家长及时打探教育资讯,增进平台粉丝间交流教育心得,搭建家长与名师的沟通桥梁,团长按孩子年级和兴趣的不同开设相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多动就被认为是多动症你可能真的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