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体的主要组成物质,也是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我们每日会丢失大量水分,因此需要增加饮水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肾脏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器官,部分朋友认为饮水显著增多会增加肾脏负荷而伤肾,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水对我们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从宏观层面来讲,食物的消化、体温的调节、代谢产物的排泄等均需要水的参与;从微观层面来看,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物质的溶解与转运、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等也离不开水。因此,以水为主要成分的体液占据了我们体重的60%。水对我们虽然很重要,但却需要将其维持在平衡状态,偏多或减少均会带来不利影响:严重偏多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全身水肿、低钠血症等反应,显著减少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精神萎靡、肾脏损害等表现。看到这,部分朋友可能会忧心忡忡:这是不是意味着水喝多了或喝少了都不好。暂且不要焦虑,因为我们的肾脏会排忧解难。
肾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过滤我们的血液,可将人体无用、多余或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其中包括多余的水分,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但这个工作不是一时半刻、一遍两遍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时时刻刻、不分昼夜地进行。每一个小时内,我们的肾脏会将血液过滤12-15遍,以创造更健康、更稳定的内环境。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喝的水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如果多喝水,肾脏不就需要增加过滤血液的次数吗?这样是不是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不会。除开过滤血液,肾脏还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重吸收与浓缩作用。
肾脏有三个重要的“车间”,分别为肾小球、肾小管与集合管。其中,过滤血液主要在肾小球进行,但经肾小球过滤生成的原尿多达L,而我们的血液总量才4-5L,因此肾小球过滤的原尿不会直接排出体外,否则我们早就被榨干了,在形成尿液并排出以前,原尿会依次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这两个“车间”:在肾小管,原尿中99%的有用物质被再次吸收入血,供人体重复利用,剩余的尿液则进入集合管;在集合管,人体会根据晶体渗透压、血容量的多少分泌一种叫“抗利尿激素”的物质,对尿液进行浓缩:
若血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血糖含量较高,晶体渗透压会升高,或因剧烈呕吐、腹泻、失血等引起血容量不足,都会向大脑传递一个信号:机体需要补充水分。一方面会引起口渴增加饮水需求;另一方面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多,增加吸收尿液中的水分,对尿液进行浓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此时尿液生成会减少;反之,若晶体渗透压正常或降低,血容量正常或增多,则会向大脑传递不同的信号:机体水分足够,允许多排泄一点。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减少尿液中水分的吸收,尿液生成会增多。大量饮水以后,我们的血浆晶体渗透压会稍微降低,血容量会稍微增多,此时虽然经肾小球滤过的血液总量增多,但并不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工作负荷,而是减少肾小管与集合管尿液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总量排出体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肾脏有万左右的肾单位(由肾小球与肾小管组成),它们也有合理的工作制度,会轮流工作与休息,肾脏不会因过劳而受损。所以,适当增加饮水不会伤害肾脏。那么,多喝水是否可以保护肾脏呢?水是重要的溶剂,人体大多数无用、多余、有害的物质,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经尿液排出体外,若饮水较少,这些物质在体内蓄积增多或在肾脏沉积增多,反而可能损伤肾脏,同时更易形成结石。
因此,增加饮水量对肾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这并非说饮水越多对肾脏越好,所谓的保护作用有前提条件的限制:相比于饮水较少的人群,适量饮水,肾脏更健康。在健康人群中如此,在肾脏已经受损的人群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相关研究通过对肾功能中度受损的人群研究发现,相比于饮水较少的人群,适当增加饮水量可延缓肾功能的减退,这可能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有关,抗利尿激素不仅可作用于肾脏发挥浓缩尿液、调控血容量的作用,还可作用于血管发挥升血压的作用,对肾脏已经受损的人群来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可能会加速肾功能的减退。因此,适量饮水对肾脏有益。当然,若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减退,不能发挥排水的作用,则应减少饮水量,否则会加重对心脏、血管的损害。
那么,如何喝水更健康?首先,需要合理控制入量。人体会通过多种途径丢失水分,呼吸与出汗可能会丢失至0毫升水,尿液会排出0-毫升水,大便中也含有-毫升水,平均每日可能会丢失两千多毫升水。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就需要补充两千多毫升的水,这是因为我们自身代谢会生成毫升水,食物中也含有几百近千毫升水分,因此总体来看,普通人群每日饮水量保持在-毫升之间更为合理,更有利于肾脏健康。当然,存在剧烈运动、出汗较多、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则需要增加水分的摄入,合并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也需要增加饮水量,每日-0毫升,以减少尿酸在肾脏的沉积,降低尿酸性肾病的发生风险。
其次,应选择合适的种类。饮水首推白开水,尽量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对代谢的影响为中性,而含糖饮料(添加糖含量在5%以上)摄入过多则会增加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部分饮料虽然不含添加糖,但若含有较多人工调味剂,也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少喝富含果糖的饮料,以碳酸饮料、果汁含量较高,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果糖会抑制尿酸的排泄,而高尿酸血症也是引起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是,可适当增加牛奶、淡茶、与咖啡的摄入。多项研究表明,增加摄入包括酸奶在内的奶制品,不仅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与钙元素,还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但不宜过多,每日-毫升为宜。在饮茶方面,每月消耗50-克茶叶尤其是绿茶,也可降低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应以淡茶为不建议饮用浓茶,否则会影响铁的吸收,降低睡眠质量,甚至可诱发胃黏膜损伤。至于咖啡,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显示,每日饮用1-4杯咖啡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应与进餐间隔半小时以上,否则会影响食物中钙元素、铁剂以及维生素的吸收。
最后,强调一下饮水时间的分配。饮水后,人体并不会将多余的水分储存在体内,而是逐渐排出体外。以饮用0毫升水(两瓶矿泉水)为例,人体大概会在2小时内会将多余的水分及时排出,因此不建议单次大量饮水,每次-毫升为宜,晨起可饮一杯水,以补充夜间丢失的水分,同时可稀释血液;不建议睡前大量饮水,尤其是老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以致夜尿较多,睡前饮水可能会增加夜尿次数,降低睡眠质量,饮水与睡觉应至少间隔两小时;睡前尽量少饮茶、咖啡,尤其是对咖啡因敏感的人群,否则会增加神经的兴奋性,夜间可能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饮茶、咖啡与睡觉应至少间隔四小时,可减轻影响。
综上,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物质,肾脏是调节水平衡的重要器官,被我们喝进去的水,会依次经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集合管的浓缩再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增加饮水后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尿液的浓缩与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因此不会因增加肾小球的工作负荷而损伤肾脏,相比于饮水较少的人群,适量饮水由于增加了无用、多余与有害物质的排泄,因此有益肾脏与健康。健康饮水需做到:合理控制饮水量,每日-毫升为宜,合并高尿酸血症是应增加饮水量,严重肾脏损害应减少饮水量。以白开水为主,少喝含糖、富含人工甜味剂与果糖的饮料,可适当增加牛奶、咖啡与淡茶的摄入,不建议单次大量饮水,晨起可喝一杯温水,尽量避免睡前饮水,更有益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