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行为、精神心理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父母想带孩子找精神科大夫看一看,可孩子死活不肯去!
很多青少年患者的父母都面临过这个问题,除了干着急,毫无办法。有的家长甚至因此与孩子大吵一架,双方闹得特别僵。
来找我们的青少年患者中,虽然绝大部分人医院,就诊过很多精神科大夫。但很多人在疾病初期或求医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阶段:
刚出现一些精神心理症状时,医院;
又或者孩子去过一、两次精神科之后,后面说什么都不肯再去了。
通过梳理他们的经历和心理过程,我们总结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希望对遇到这个难题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由于相关分析涉及不同的类型,其中又涉及不同的病情,为了避免引起理解混乱,本文先针对第一种类型,即“孩子出现了一些精神心理问题,此前没有去过精神科,医院”的情况提供建议。
那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就医如果病症带给你影响到生活工作,如成绩下滑,无法专心,上课走神,无法社交,与社会脱节,心情抑郁
如果影响健康,如睡不着觉,睡的太多,躯体疼痛,解离,自残自杀
3.如果对别人有伤害,如暴力行为,无端揣测
首先,不要因为这个觉得身边人会瞧不起你,这些想法都是很正常的。但嘴长在别人身上你管不住,当你忽略这些去确诊,去治疗,痊愈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也就没有谈资了。
其次,如果当你害怕父母不同意不理解的时候,你不妨旁敲侧击,试探他们的反应。之后找一个机会沟通。沟通才是最好的方式,沉默永远不会改变。
如果你已经尝试跟父母讲过,但父母不同意,这些情况半数病友都会出现。你的父母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不敢相信真实情况。最后,就算你现在失去信心你也可以自学各种疗法。比如辩证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冥想,正念。ps学点心理学真的很有用,当你解开一些认知歪曲,你会发现同一件事情会有两面性,你更容易看见本质,不管有没有心理疾病,无聊时候学一点也是很有用的。
?②关于确诊。
第一,医院,尽量不要选择网上的app线上咨询,很可能不合规范没有保障。
第二,带上身份证,医保卡,病历和钱挂号,挂精神科,一般只需4.5元。
找到医生,把挂号单夹在病历中间放在医生桌子上,等待。
第三,做下来以后,你可以讲讲你的症状。例:
-医生你好,我来是因为最近我感觉心情不太好,老是想哭,入睡困难,老是走神,头痛,有体温变化但是没有发烧。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大概一个月左右吧。
-好的那我给你开几个量表,你拿着这个单子去门诊那里缴费以后去心理咨询楼做量表。
第四,精神科医生给你问诊以后,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开量表,去缴费以后做完量表打印出来拿给精神科医生看。(做量表一定要看清要求和题目,有不懂的词汇,比如惊恐发作,广场恐惧,焦虑障碍,躯体障碍,强迫思维都可以询问医生。)
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1.惊恐发作。惊恐发作(panicattacks),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钟左右。描述一下自我感觉就是,觉得有什么极其危险的东西在靠近,非常的恐惧,导致的心慌,出冷汗,濒死感。
2.广场恐惧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后者称为广场恐怖症伴发惊恐发作(agoraphobiawithpanicattacks)。3.焦虑焦虑(Anxiety)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比如我因为没写作业而感到坐立不安,害怕,这两种感觉(简单来说也就是烦躁与害怕)都属于焦虑。
焦虑症还包括
神经症(如神经衰弱
特殊恐惧症(如社恐,恐狗,恐水
广泛性焦虑(不明原因的对很多事物感到焦虑)
4.躯体障碍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就是心情不好→身体不舒服。
这种躯体障碍,不舒服的地方可以是任何部位,甚至不明原因的感觉自己发烧,但体温计、量不出来。
5.强迫思维强迫性思维(obsessionalthinking):又称强迫观念(obsessiveidea),是指患者脑海中反复多次出现某一观念或概念,伴有主观的被强迫感觉和痛苦感。患者完全能够意识到这一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荒谬的,并力图把这些想法从脑海中驱赶出去,但对这种思想并不能自由地加以干涉或控制,因此常有“控制不住”的体验,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的情绪,存在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强迫思维可能是任何想的东西(以前的糗事,今天听过的歌,脑中有声音让你做事情),而你无法停止这种声音。
而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减轻强迫观念而引起的焦虑,患者不由自主地采取的一些顺从性行为(也就是说,是强迫思维的副产品。)
你脑子里强迫思维告诉你,你可能需要再次清点一下某些东西,以保证万无一失,而你停止不了这些声音,只能被迫去重新清点。
6.幻听幻听(auditoryhallucination)是一种歪曲或奇特的听觉,并没有相应的外部声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患者有时会听到有人在喊救命,但这种声音在现实的外部声场中并不存在。如果量表里做到关于“幻听”的题目,指不是真实存在的声音,你听到了别人听不到。(比如自己跟自己对话,外界有什么声音但找不到具体的方位来源)
7.癫狂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突然狂奔,喧扰不宁,呼号叫骂,不避亲疏。8.烧心功能性烧心是指在无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或病理基础的胃、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灼感。ps量表一般为SDS,SAS,SCL-90,MMPI等医用量表,你去做营销号的测试是莫得用的。
之后医生会根据你做的量表综合问诊告诉你建议和开药。
一般都会建议你去做心理咨询。
对于第二种类型,即“孩子到精神科就诊过,但后续不愿意再去”的情况,下一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再作分析。
首先,对于孩子不肯就医,父母一定要明白过度的焦虑毫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要同时看到这个问题的利弊两面,降低焦虑,才能增加理性,积极地应对。
从弊端的角度来看,孩子不肯看精神科医生,确实有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药物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后续的治疗变得更加棘手,甚至出现意外和悲剧。
但从有利的角度来看,基于目前国内主流精神科的诊疗模式和环境而言,如果患者和家属对相关精神心理知识不够了解就贸然就医,也很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加重病情。
这里面有可能是大夫太忙,没法耐心、仔细地听患者倾诉,或者言语过于直接,令患者受到了忽视或者伤害。也有可能是医生开的药对患者起效不大,甚至副作用太大,加大了患者的烦恼。
总之,种种因素都有可能令患者觉得就医体验很差,去过一两次之后就不愿再去了,而且对康复感到绝望。
所以,看清楚利弊之后,父母要学会淡定,并在就医前先尽量将弊端的风险降到最小,切勿一上来就指责孩子,强迫其就医。
挂号流程:身份证病历挂精神科,用医保卡4.5,不用12块。问诊,做量表,量表一张50-80,一般两三张。神经递质检测不必要。
如果需要吃药,一瓶/盒一百上下,一般两种最多三种,一次开半个月~一个月的量,大概需要-,用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
不可私自断药,不可私自减药,吃药一切遵医嘱,副作用及时反应给医生。
心理问题导致的抑郁或其他疾病,医院(本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最佳)去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催眠。咨询参考价格半小时-(也有贵的-)。
父母恢复理性和冷静后,要找机会与孩子深入沟通,利用“共情、倾听、引导”沟通三部曲,医院的具体原因,并给予一些引导。
不过,如果想孩子愿意说,想要引导得好,父母在沟通之前要先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缓和亲子关系;并要提前做好功课,掌握一些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
医院有可能是出于强烈的病耻感,以为去了就是“精神病人”;有的则对精神科没有理性认知,以为一定要强制住院;有的可能是排斥药物,觉得吃了脑袋会变傻;有的则认为自己没病,调整一下就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医院肯定是有原因的,父母不能光知道原因,还要就原因背后的错误认知给予解释和引导,才有可能打消孩子的顾虑。
所以,父母应该提前了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症状和发展过程,主流精神科的诊疗模式,常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等等,就算暂时无法掌握相关知识,最起码也应该懂得与孩子共情。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那么,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孩子的病情轻重有所不同,具体的处理方式也一些区别。
第一种,孩子情绪的波动明显较大,影响了正常生活、社交和学习,但并未出现十分严重、危急的症状。
比如孩子因为遇到一些现实困难,又或者与父母发生激烈的矛盾,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焦虑、烦躁、发脾气。有时也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说一些“死了算了”等负面言语,但并没有真正的自杀念头和尝试。有的孩子也会出现厌学情绪,不愿去学校。
这些孩子不肯就医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精神科非常排斥,认为那是“神经病”“精神病人”才会去的地方;所以当父母提出去要精神科时,他们会非常生气,甚至责骂父母“你们把我当成神经病了?你们才是神经病!”二是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病,只是遇到了些“坎儿”,想自己再调整。
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一定不要指责,要理解孩子害怕被别人当作“精神病人”、“神经病”的心理。目前大众对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了解仍比较肤浅,精神心理障碍的“污名化”比较严重,很多患者都有严重的病耻感。医院,就是害怕被诊断为病人,害怕被人用有色眼光看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患上心理疾病都有病耻感,这很正常,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理由放弃治疗的机会。医院去你可以看见精神科每个科室都排满了队,一个医生每天看一百多个病人,你只不过是很普通的一个患者,放松心态,我们有问题就该寻求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