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亲爱的们,一定记得看到文末,有礼物送出哦!
前两天,*发了一条微博,把她的经纪人送上了热搜:
哇,刚生完娃,当天就开始工作,老板没给压力的情况下还这样,确实是够拼的,有人说,不是养娃成本太高闹的吧?
这个经纪人是二胎了,看图片状态很欢乐,我斗胆猜想,也许这不关苦情戏码啥事,有没有可能:她的工作,本身就挺好玩的
反正我觉得吧,如果能从屎尿屁的节奏里透口气、做点别的事儿,而不是一生娃就只有“妈妈”一个身份、像个“喂奶机器”一样,这样不挺好的嘛
慢
在最新一集《妻子的浪漫旅行2》中,几位当了妈的明星们,聊起了“产后抑郁”这件事。
袁咏仪对谢娜说,“你知道为什么你没有产后忧郁吗?因为刚生完几个月,你就去做节目,那个是很厉害的。”
谢娜说,“对,如果你已经有一些情绪的时候,还一直在家里面,是不是就很难去恢复?”
袁咏仪说,“是,我一直待在家里面,结果我就有了(产后抑郁),见到什么都看不过眼。”
一个很小的点就会让她莫名伤感,比如“看到妈妈拎着两个袋子去买菜回来,我就哭了。我妈问我为什么哭,我说不知道,就感觉你很辛苦。”
然后和老公沟通稍微不对劲,她也会情绪崩溃,“(我问张智霖)你为什么不帮忙一下?你不想做这个事情吗?”
张智霖无意间回了一句,“是你想的”,袁咏仪立马就哭了,“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很快顶回去。”
然而惹了老公生气出门,袁咏仪又会更难过,“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老公也不知道。”
谢娜说,她3个月就回去录了《快乐大本营》,可能是这个节目本身挺快乐,所以她的产后情绪被排解了许多。
当然明星们职业特殊、我们也没必要那么快就重返职场,但谢娜这句话我很认同:
“如果你有一点点这种(不开心、产后抑郁倾向)情绪,我觉得你要试着,同时去做一下其他的事情。”
慢
从前没当妈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产后抑郁是怎么一回事,觉得有了娃应该很值得高兴啊,为啥还忧郁呢?
事实上,当了妈就知道,产后产前都可能忧郁,这还真不是咱们主观就能控制的:
首先身体上荷尔蒙就在急剧变化,其次身份的转换需要适应时间、日常生活的内容都和以前不一样甚至有挺大落差的。
而如果这时候,再加上不够支持、不能体恤情绪的家人,我们的神经是容易脆弱而敏感,不但不可爱,还很可能发泄不当、伤害自己也伤害家人。
想来,在怀孕、生娃的节点,的确我是有过大大小小的情绪波动的:
生老大那会,一下子离开了居住了7年的香港,又辞了职,带娃的时候心里也会上下打鼓:全职妈妈要做到啥时候,之后工作怎么办?
怀老二时,则是因为一篇刷屏文章开始忧虑生死问题,想到人生无常、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经济和工作的可能压力,加上当时觉得老公安慰不给力,我就直接大爆发、情绪失控。
幸好两场风波持续的时间都不久,原因也都和谢娜说的有关——“做点别的事儿”。
我是在小叶子快1岁时,才接受花时间的邀请做的“慢成长”,但在此之前,我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别的”节目:比如在深圳找到了读书会、有一帮一起精进的姐妹,每天各种打卡、看书、上课、学习……
就连带孩子,我也愿意折腾点“不一样”的,比如每天带娃在小区逛,要求自己认识一种新植物并且记录下来;
每天给孩子唱儿歌,我也会打卡记录,还录在了私人电台上:
这些“不一样”的小事儿,让我的注意力不止放在了带娃这一亩三分地上,而是有了喘息的机会,以及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老二就更有意思了:我在文章里还分享了,那时候一连几天觉得做啥都没意义,结果老公把我带去了深圳超级超级大的一个农贸市场,啥都有,还有东北摊位,看到很多觉得在家乡才能吃到的特产……
因为这种“新鲜感”和“不一样”,我的“烟火气儿”一下子被唤醒了,从对周围事儿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又开始觉得人生有很多小美好、也有更多勇气了。
慢
其实不只是产前产后的特殊期,日常,也真的需要很多“生活在别处”的仪式感。
我老公以前不明白,为啥每次提到出去下馆子,我都在乐此不疲的查app,想试点不一样的、没吃过的、最好离家远点的餐厅。
他觉得不都是吃嘛。
他也不明白,为啥我总觉得周末去深圳熟悉的几个公园不过瘾、周边游也不过瘾,想到更远的、没去过的地方。
——因为想要新鲜感啊!
尤其对于我这种绝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带娃、平时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