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一双新鞋,成了不少人的快乐源泉。踩椰子蹬摩拜,穿雪山挤公交,每个吃土青年都有自己开心的理由。
但还有不少人,接触潮流之后,负面情绪多于开心,甚至变得更加抑郁,这是为什么?于是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当代球鞋青年的7个抑郁病症状。
...
病症一:
买鞋行为变成例行公事,
爽完之后的贤者时间,就开始后悔。
“行尸走肉式买鞋。”
虽然刚买了新鞋,即使这个月,没有自己真心爱的球鞋,但依旧想要剁手。
仿佛中了魔咒,刷SNKRS这个动作,成了肌肉记忆。
一旦停止买鞋,就心痒难耐,比飞柠檬茶上瘾还可怕,每次当购入新鞋时,就像打了一针解药。
药效随着买鞋的频率,作用时长越来越短,甚至下完单就失效了。
剑桥大学心理学家NickJankel,最近就收到学生们的球鞋上瘾烦恼,他说:
“染上鞋瘾,就会很享受新鞋的快感,但久而久之,对鞋子本身,反倒不太在乎了。
从一开始追求质量和外观,变成了追求这双鞋,是否能带来新鲜感。当你意识时,可能已经收藏了近百双。
于是,最初的幸福感已经荡然无存,花钱,属于上瘾之后的强迫症,回过头来时,开始懊恼不已,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鞋头们不开心的原因。”
20几岁的
邓小迪,就是人前风光、背后饱受病症折磨的鞋狗。他每月至少买2双,卧室里球鞋已经放不下了:“根本穿不过来,于是放出去转卖。每次信誓旦旦不再随意买鞋,结果又忍不住下单。
鞋瘾上来了,买鞋就是5分钟的事。有时候快递还没到,就开始后悔,想戒戒不掉,看着球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心慌。”
这种球鞋瘾,也可解释为强迫性消费失调,专家表示,这种病多发于青少年晚期,通常慢性形成:
“患病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怎么买,看到喜欢的就想买。有这种病症的鞋迷,甚至会情绪焦虑,饮食失调,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等。
所以,你身边那个常常买鞋的人,可能更需要关怀。
...
病症二:
拒绝查看余额,选择遗忘账单。
“球鞋谁买不起,只是没钱还而已。”
如果以为只要自己够穷,就不用担心,那就错了。
手上有点闲钱,就开始计划买哪对鞋。突然想起花呗还欠着8千,赶紧拍拍脑袋:“先不管,买买买。”
这种无视自己有多穷的行为,其实也是病,被称为“余额回避症”。对于自己还剩多少钱这件事,很多人不去理会,甚至选择忘记比较快乐。
就像
泡芙师傅,过着精致的球鞋青年生活,有鞋有女友还有游戏模型。而他选择忘了这些,是透支10多张信用卡刷来的。结果最近女友想要领证,哥们拿到了父母的赞助,信心满满的去申请房贷。却因为自己信用卡逾期还款被拒绝,才想起遗忘的“真相”。
心理博士Medintz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36%的成年人,承认患上了“余额逃避症”:
“拒绝知道自己多穷,是他们的一种防御机制,缓解因为钱产生的焦虑。但随着人们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崩溃几率更高。”
SFState心理学副教授RyanHowell则说:“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忽视信用卡账单。
然后继续购买,甚至越买越贵,希望这样能改善心情,然而这是个危险的死循环。”
...
病症三:
“这么花钱,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边爱好,一边内疚。
每次聊起父母,总有鞋迷会陷入纠结的痛苦状态。
买了稍贵的鞋,容易产生两种纠结的情绪,一种是快乐,另一种,是觉得自己不该花钱的负罪感。
俄勒冈州的17岁高中生
TheMonarK,在课余时间做做体育新闻资讯,赚了不少零花钱,都拿来买了球鞋和球赛门票了。虽然父母理解他花2、美元买鞋的爱好,但想到父母平时省吃俭用,就觉得很有负罪感。有时看着新鞋子很开心,也会突然难过:
“有时候快递到家,父母去取,他们拿给我的时候,我开心不起来,很心虚,觉得自己不能花钱买鞋了。
可每次钱一到手,又忍不住想把喜欢的鞋买了。我最近又买了,虽然钱是自己赚的,可觉得该对父母好一点。”
...
病症四:
“看到鞋贩拿了很多货,
别人总在换新鞋,就很烦躁。”
妒忌使人质壁分离
GeorgePube每次没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