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霓医生,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她在门诊看病时,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
有一类家长,让她觉得尤为痛心,他们不理解抑郁症患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病,是没事找事,伤了家长的面子。这样的态度,对患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抑郁症不单单是心理问题,也和感冒、发烧一样,都是身体出了问题,都需要得到关爱和照顾。
想想婴儿发烧时多么虚弱,您是如何体贴入微地呵护宝宝长大,为啥孩子抑郁了,您反倒觉得丢脸,不愿意照顾了?
这不仅需要家长引起重视,也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正确面对,充分尊重这群得了“心灵感冒”的孩子,让他们在满满的爱意中,尽早康复。
下面,小编将张霓医生近期直播中的典型答疑内容梳理了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助力抑郁症患儿战胜病魔。
我家孩子比较内向
是不是更容易患抑郁症?
不是说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症,也不是说外向的孩子就不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病,通俗来说,就是大脑某些功能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快乐的那些神经递质变少了,再加上孩子本身的心理因素和一些外界的社会因素,从而诱发导致了孩子罹患抑郁症。
这跟孩子的性格关系不大。
抑郁症的真正病因包括:
生物基础
如果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等亲属罹患抑郁症,那么孩子得病的概率会高一些。
心理因素
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质、心理素质等因素,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豁达,天塌下来也不怕,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抑郁症绝缘体。
有的孩子,内心则住着一个林妹妹,眼泪就像自来水,说来就来。抑郁症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攻陷他们。
社会因素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孩子有以下生活经历,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
日常困扰:如成长环境缺爱、学习生活压力大等
应激事件:如亲人去世、校园霸凌等
如果孩子处在温暖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中,那么相对来说,心理会更健全。
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挂哪个科
能跟医生有比较深入的交流
而不是像看感冒发烧一样
几分钟就搞定?
建议先挂精神专科门诊。
虽然只是几分钟,但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已经足够他们对孩子的病情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这个时候,医生会给您孩子一个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或者是心理治疗,抑或是药物和心理联合治疗。
如果医生认为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做一些心理咨询,这个就挂心理咨询的门诊即可,可以跟心理医生有比较深入的交流。
如果医生判断出孩子需要药物治疗,即使你先带孩子去做了心理咨询,也会得到同样的建议。
也就是说,您即使跟医生深入交流再多,可以缓解部分焦虑,但对于诊断本身不会有太大影响。
孩子不愿意看心理医生
怎么办?
沟通的基本原则
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基础上,给与相应的引导。
如果您跟孩子平时是平等相处,那么这时候,您可以开诚布公地对孩子说:“宝宝,妈妈觉得您最近情绪不太好,出了什么问题吗?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不好?如果妈妈一个人帮不了你的话,医院向医生求助吗?”
如果平时您更偏向于管教式地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比较抵触您直接提出去看心理医生。此时,您可以向孩子比较喜欢的亲友求助,让第三方旁敲侧击地问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孩子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然后再适时提出,一起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初三学习的重压下
孩子抑郁了
坚持服药多年
现在高三了
什么时候才能停药痊愈呢?
通俗一点来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参考疗程如下所示:
治疗期:视具体情况而定
巩固期:首次痊愈后6个月,需坚持服药。如有复发,第2次痊愈后需坚持服药1年,第3次痊愈后需坚持服药2至3年。
减药期:6至12周内逐渐减量。
随访期:终止治疗后随访。
就问题中的案例来说,孩子正处于高三,面临的压力较大,是不太适合减量的时期。
一般要在病情比较稳定,规律服药的情况下,等到高考结束,对孩子病情进行评估以后,再看是否减量。
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大吗?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还伴随着生长发育、学习诉求等,所以很多家长面对药物副作用,都心存疑虑,这也能够理解。
关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家长们要知道以下3点:
1、药物副作用是否出现,因人而异。
2、两害相较取其轻,抑郁症的危害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在服药之前,如果因害怕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这明显得不偿失。
3、随着药物科学的发展,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小,且因人而异。并且国家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类用药管控更加严格,副作用更小,所以家长们不用过分担心。
吃了两个多月抗抑郁药
孩子还有自杀倾向
父母该怎么跟孩子沟通?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一般是在3周以上。
因此,问题案例中服药两个多月,不一定能达到临床缓解的效果,而且每个孩子还有不同的情况,比如个人体质、对药物的敏感度等,都需要综合考虑,所以,不是说吃药两个月,孩子的症状就可以完全消除。
这个时候,家长还是需要保持警惕,虽然需要24小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