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①学习方面的问题;②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③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心理问题:
01
儿童多动综合征
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
治疗方法:①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②基本行为疗法,如强化法、代币法;③自我指导训练法,儿童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语言作用。
02
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致陷入学习困难。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表现:①学困生在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表现: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结构水平差。
②学困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偏向于动作记忆,短时记忆差是学困生一大特点)、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差。
应对策略:①多鼓励、培养自信心;②学法指导;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03
焦虑症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映为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情绪上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和行为上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躯体症状上心跳加速、过度出汗。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映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治疗方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认知矫正程序、锻炼性格、往最好处做、考前注意调节情绪。
04
儿童厌学症
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厌恶学习的一系列症状。
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治疗方法: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家长改变教养态度、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学生自身调整好心态、改造应试教育体制。
05
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惧症分为单纯恐惧、广场恐惧和社交恐惧。
学校恐惧症在小学生中较为常见。
表现:儿童害怕上学,严重者还害怕与学校有关的东西。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最常用的方法;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氛围。
06
强迫症
研究发现7-8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是焦虑症的一种。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儿童正常的强迫行为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数栏杆等。不应把儿童在特定发育年龄出现的这种现象视为异常行为。只有在这类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造成严重的适应不良时,才考虑是否属于强迫症。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建立支持性环境、森田疗法(放弃对强迫行为作无用控制的意图,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07
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当人确信某种紧张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情绪会变得更低落,这时抑郁逐渐取代了焦虑。
治疗方法:情感支持与鼓励、理性-情绪疗法、积极行动起来、服用抗抑郁药物。
08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患者通常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存在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09
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依赖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有一定程度的选择障碍,在生活中表现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