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韩国京畿道城南市,在一栋漂亮的小别墅里,一位年仅25岁的女孩上吊自杀了。她叫崔雪莉,是一位韩国女明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LostConnections”,翻译成中文就是《失去的联系》。这本书出版以后,在英美两国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评价说:“这本书对困扰美国社会的抑郁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英国流行音乐巨星埃尔顿·约翰爵士说:“如果你觉得迷惘和失落,那这本神奇的书能改变你的人生。”
为什么这些名人会这么说呢?为什么我说这个英国人不得不提呢?因为约翰·哈里在这本书里,揭开了一个关于抑郁症的惊天秘密:(以下仅为本书观点,具体请患者谨遵医嘱)
抑郁症根本不是因为体内的化学物质分泌失调导致的,抗抑郁药也根本不可能治好你的抑郁症。
·02·
为什么“抗抑郁药”=“安慰剂”=没有用?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说抗抑郁药根本不可能治好抑郁症?这件事要从抗抑郁药的诞生说起。
抗抑郁药物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但是当时发现这些药物可以缓解人们的抑郁症,完全是偶然性的。也就是说,这些药物能缓解抑郁症背后的原理,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年,一位叫亚里克·科本的英国医生提出了一个理论,他说:那些药物能起作用,可能是因为增加了大脑中一种化学物质的水平,这种物质叫做“血清素”。注意,他说的是“可能是”,也就是说,这只是他的一个猜想。
△厄文·基尔希
你可能以为,那些吃糖豆的,肯定没有效果吧?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只要你能让他相信自己吃了抗抑郁药,哪怕他吃的是糖豆,也一样能有效。更不可思议的是,总体来看,真正的抗抑郁药的效果,没比糖豆好多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基尔希教授也非常想弄明白。于是,他带领团队进行了仔细的测算,看看那些化学药物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结果是:药物的作用只有25%,跟人体自然康复的效果,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换句话说,这个实验表明,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吃药或者不吃药,对抑郁症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更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有一次,基尔希教授有机会看到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一些内部材料。这些材料是一些抗抑郁药在研发的时候,原始的实验结果。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彼得·克雷默
不过,虽然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无效,但有一样东西倒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副作用。
很多抗抑郁药能让人变胖,或者大量出汗,或出现性功能障碍,这都是真的。我们一开始也说过了,作者就因为长期吃抗抑郁药物,身体就出现了这三种问题。
因此,作者下了一个结论:不管是“血清素”还是别的什么“素”导致了抑郁症,那些说法只不过是一种科学猜测,到现在都没法证实;但是这个科学猜测被制药公司顺手拿去了,并且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导致很多人都相信了这些说法;制药公司又通过一些所谓的科学实验,研发出了抗抑郁药;这些药品轻轻松松就通过了官方的审核,卖给了普通老百姓,给制药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不过说到这儿,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抗抑郁药真的没用,那为什么作者之前会感觉自己的抑郁症缓解了呢?为什么我刚才说的那个实验里,糖豆也能有效果呢?难道糖豆也能治病吗?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叫做“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我们越相信给我们治病的医生,我们的病就越容易好;哪怕医生给我们开的药物,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很多病人仍然能觉得症状缓解了。
在18世纪末,一位英国医生就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比如,在二战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医生手头没有麻药,他担心手术的时候士兵会受不了,就用清水代替麻药,给士兵打针,而且告诉他们这就是麻药。结果那些士兵并没有觉得太痛苦。
所以,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吃的药能帮助你减轻抑郁问题,那你的抑郁问题就很有可能真的会减轻。
不过,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个特点: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时间一长,它的作用就消失了。这一点也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吃抗抑郁药,经常会出现“反弹”。就像作者说的,刚开始吃的时候,真的能感觉出来这种药好用,但是吃着吃着就不如以前那么好用了。
事实上,有科学家统计发现,服用了抗抑郁药的人,“反弹”的比例在65%到80%之间。那出现“反弹”以后怎么办呢?一般人们就会加大剂量,所以药就越吃越多,越吃越停不下来,副作用也越来越多,这就掉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总的来讲,作者告诉我们:抑郁症跟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失衡一点关系也没有,抗抑郁药也没有任何用处。
既然如此,抑郁症出现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03·
造成抑郁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得抑郁症,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
作者认为:生活中本来就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避免抑郁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和这些东西的联系,于是我们才出现了抑郁。正是因为作者总结出了这个原因,作者才给这本书取名叫《失去的联系》。
我们到底跟哪些东西失去了联系呢?作者一共列出了9种东西。它们分别是:
1.工作的意义
2.与他人的联系
3.正确的价值观
4.美好童年
5.地位尊严
6.对未来的期待
7.大自然
8.基因
9.大脑
△迈克尔·马尔莫特
△约翰·卡奇奥波
△蒂姆·卡瑟
最后,所有的调查和研究都显示:人们越是看重物质,越是为了物质目标而奋斗,越容易焦虑和抑郁。
后来,别的科学家在英国、丹麦、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拿画画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觉得开心,想要去画画,这叫做“内在目标”;如果你想要成为有名的画家,画画卖钱,这叫“外在目标”。
当你追求内在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连自己都忘了,更不会在乎别人对你怎么看,这时候你就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如果你追求外在目标,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