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咯咯
编辑/KY主创们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我感觉十分良好,非常懂得欣赏自己。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你甚至觉得他们有一点“自恋”。不过这种自恋又没到太夸张、讨人厌的程度。但时间久了,你发现他们看到的自己似乎真的就是自己眼中的那么好,而且他们似乎也因此过得挺快乐。再后来,你也被他们这种“迷之自信”影响了,觉得这个人貌似真的挺不错的。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问:这不是自我欺骗吗?这样真的会让自己开心吗?
我们在讨论自我认知时,总是鼓励大家认识“真实的自己”,但如果你眼中的自己戴着一层粉红色的滤镜,这样的“自我欺骗”好不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给自己加滤镜(不是通过美颜相机噢)。
01.
我们自我概念的组成中
包含着自我欺骗的成分
心理学家RoyBaumeister和BradBushman在谈论自我概念(Self-knowledgeaka.Self-concept)时,提到了三个维度:
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点击查看??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认识自己的5个误区和6种方法)-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觉察通常可以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通过外界评价来了解自己。
自尊(self-esteem)-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整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总得来说,我们的自尊水平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他人给我们的反应;我们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我们的社会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自我概念中那些偏离了现实的部分。我们的自我概念往往是比客观事实更加积极的,而主观的自我概念与客观自我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自我欺骗的部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aylorShelley和JonathonBrown()提出了“积极错觉(PositiveIllusion)”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亲近的人所抱持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积极态度。它也被认为是人们自我欺骗的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而人对自我的积极错觉,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自我的美好品质的夸大
包含“优于平均效应”(theaboveaverageeffect)在内等经典研究结论显示,人们在评价自己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比起同僚是更加有魅力的、更聪明的、更忠诚的,甚至有潜力成为更好的父母……总之,不论是在技能方面,还是性格方面,人们都容易不自觉地给给自己戴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
这种夸大还体现在,当对比人们的自我评价与旁观者对其的评价时,大家对自己的几乎总是比他人更好地评价自己(Lewinsohn,Mischel,ChaplinBarton,)。不仅如此,人们在被要求描述自己的优点时,也比描述缺点时更加详细和具体。
2.对未来的不切实际的乐观
积极错觉还表现为一种稍显盲目的乐观。人们在展望未来时,倾向于高估自己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收获一份理想的职业;幸福美满的婚姻),并低估自己经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患上重病;遭遇严重的事故)。
这种不现实的乐观,还体现在人们对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的评估。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在实际操作一件事时,我们所耗费的时间通常都会远远超过我们一开始计划会用的时间(Buehler,GriffinRoss,)。因此,有经验的计划者,会在一开始就给自己预留更多的任务完成时间。
3.对控制感的错觉
积极错觉的第三层,是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环境以及事件结果的影响力——我们往往高估了周遭一切的可控性。
研究发现,即使结果被设定为是完全随机的,大多数的被试依然会有一种“控制错觉”,即没有依据地相信自己的行为对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AlloyAbramson,)。
事实上,对自我的积极错觉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体现,只是可能有形式和程度上的差异(BrownBrown,n.d.)。
Owens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我们能否、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戴滤镜”,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早年的成长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起严苛、冷漠的成长环境,在更多善意和鼓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可能对自己抱有一种稳定的积极错觉。
02.
但适度的自我欺骗,
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优点、未来和掌控感都有着或轻或重的玫瑰色滤镜。如果你还在纠结“欺骗”这个词,接下来我会告诉你一些,适度“欺骗”自己的好处:
1.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更有动力
若干研究结果发现,相比起能够真实评估自己的人,那些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人,在完成任务时更努力、更有恒心,也取得了更好的表现。并且,他们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动机往往是更强的(Bandura,;DweckLeggett,;Schaufeli,)。
“人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总是倾向于高估,但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需要纠正的认知错误。若是人们总能如实评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将很少遭遇失败,但也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超越平常的表现。”(Bandura,)
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对自我有滤镜的人对成功的期待也更高——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做好。而这种对成功的高期望,使得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这项任务上,并为之坚持更久。
2.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在遭遇创伤时表现出了更强的修复力(resilience)
积极错觉对于帮助人们度过人生中那些巨大的压力事件和创伤,也起着正面的作用。在针对乳腺癌患者(Taylor,)和恐怖袭击的幸存者(Bonanno,RennickeDekel,)的研究中,积极错觉都是一个影响人们如何应对创伤,以及需要多久走出创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积极错觉的人们认为自己比起一般人,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或困境,他们还认为自己对病情或困境的控制力比实际情况要强。他们建构起来的对未来的乐观看法,在当时的条件下纵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却真的能成为一种支撑他们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的力量。
这些错觉一般是轻微的,对现实的歪曲也是适度的。但严格意义上,它们仍然是不真实的。
3.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有更高的幸福感
Myers和Diener()在他们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中,定义了幸福的人的三个特点:1.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2.有很高的个人控制感;3.一般能积极地看待未来。这三点几乎与积极错觉的三个方面完全重合。
简而言之,幸福感高的个体的确表现出了对自我的积极错觉。(MyersDiener,)
积极错觉与幸福感的联系,还体现在我们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中。前面提到,积极错觉不仅是关于自我的,也可以是关于身边的人的。研究发现,比起准确看待对方的夫妻,对伴侣的看法比“伴侣的自我评价”更积极的夫妻,更能在两人的关系中感到幸福和满意(Murray,HolmesGriffin,)。
4.对自我的积极错觉也能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当我们对自己有着玫瑰色滤镜时,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同时,也正如文章开头中所说的情况一样,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看法足够积极和坚定,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边人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Paulhus,)。
5.积极错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存在恐惧
人类学家贝克尔曾说,“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是件可怕和悲惨的事”。
在他看来,积极错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几乎人人都会有的,对存在和死亡的恐惧。在贝克尔的观点里,对自己品德、力量和价值的夸大使生命显得充满意义,并获得一种“永恒感”。对于贝克尔而言,“生命与错觉共存”。
*有人会完全不受积极错觉的影响吗?
——有的。
在与积极错觉有关的研究中,有一类人被反复证实是几乎不受到积极错觉的影响,他们是抑郁症患者。对这个结果的一种解释是,抑郁损害了人们自我夸大错觉。
抑郁个体拥有更准确的自我认知。Mischel()创造了一个术语来指代这种可能性:抑郁的现实主义(Depressiverealism)。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反而不如抑郁症患者看到的世界那么真实。而看到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却并不快乐。
不过,尽管轻度抑郁或焦虑的个体能够以相对客观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视角看待自己,严重抑郁的个体却并非如此——他们会另一个极端的、不切实际的消极目光来看待自己(Ruehlman,WestPasahow,)。
由此看来,适度的给自己加一些滤镜似乎是一件积极的事。
*但,积极错觉中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
情况一:当人们过度夸大自己的优点时
过分自负和对自我优点的无限夸大,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者认为,适度的自恋是健康人格的一个要素,而过分的自恋则不是(Raskin,NovacekHogan,)。
不仅如此,在自恋量表上得分极高的人,一般也会得到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他们在人际中是明显不受待见的(RaskinTerry,)。
情况二:当人们过于高估自己的控制力时
如果人们过分夸大了自己对周遭的控制力,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宜的坚持。坚持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也是极为重要的。
那些对自我的控制力抱有太过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人,可能容易陷入一种徒劳无益的坚持。他们会不懈的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为此白白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03.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
给自己加滤镜呢?
大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那到底什么样的滤镜、何种程度的错觉才是“适度”的呢?
Taylor和Brown()指出,适度的积极错觉主要表现在,它是被环境所允许的。因此,保持积极错觉绝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洗脑式地告诉自己“我很棒”,而是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