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底线
1从道德底线谈起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近二十年里,书籍和媒体频繁地出现一个词语:道德底线。
查《辞海》,有许多由道德二字打头的四字词语,但没有道德底线。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底线”词条,但释义均与道德无关。最后,查这本词典的正文后面“附:新词新义”,第页,有“道德底线”。可见,道德底线是一个新出现的词语,究竟何人何时首先使用,待考。笔者认为,这个词语和概念造得好,它从个人道德方面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惨痛的经验教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不能幻想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有这样高尚的道德,但是,只有绝大多数人都坚守道德底线,才会出现真正美好的社会。最近有人将道德底线概括如次: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言简意赅。笔者在此加一点儿注释:“社会的环境”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物质设施和财产属于硬件,社会规范则属于软件。道德底线是“做人”的最低标准,也是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条底线缺失或遭践踏,那就会无所不为、无所不取,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敢做了。“文革”的社会大惨剧正是无数人道德底线崩溃酿制的苦果。*治对个人的评价真有些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亲身经历过这种变化的人往往有恍如隔世之感,道德底线却历几千年而基本不变,现在大力宣扬孔子就是明证。
个人道德必须要有底线,此理甚明。个人心理卫生是否也要有底线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特在此文中提出。
2心理卫生底线很重要
心理卫生运动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大约一百年了。比尔斯(CliffordBeers)年发表《AMindthatFoundItself》可以视为这个运动的滥觞。从此,什么是心理健康?许多学者发表了无数卓越的见解。Marie的文献评述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一书对此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和评论,迄今仍无必要做重大的补充和修改。
笔者曾作过中文摘译,讲课时分述为“心理健康的六种标准”:“对自己的态度”;“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整合”;“自律”;“现实的认知”;“对环境的掌握”。这也可以看作是从六个方面或不同的维度来评定心理健康。问题在于,这样描述的所谓积极的心理健康是一种近于理想的人格,人口中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标准或水平。因此,为了预防精神障碍,为了提高大众的心理卫生水平,也为了指导心理咨询的实践,更加迫切需要和切实可行的,不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心理卫生底线。我们有不少道德楷模,还有数不清的各种道德规范、箴言、格言等等,同时,我们仍然需要道德底线。就是同一个道理。
为了启动学术讨论和较易达成共识,心理卫生底线(以下简称底线)标准的拟制应该有所限定:①底线主要针对个人而非社会,当然也不跟法律和道德冲突;②底线暂限于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③坚守底线暂限于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限于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遇到突发的巨大天灾和恶劣的社会处境(如大动乱、恐怖袭击、战争等),暂时另当别论;④底线的防治作用目前主要适用于所谓第三类病,因为器质性和精神病性(psychotic)精神障碍的病因学迄今还很不清楚,而心理社会因素在第三类病的防治中可以起重大作用却是全世界所公认的。
3心理卫生底线的初步设想
下面基于笔者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底线的三条简单的标准(彼此有些重迭,这很难免),算是抛砖引玉吧。
3.1不回避
不回避指的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和应对现实。说得稍微详细一些就是,及时尽可能妥善地处理甚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适应现实的能力,提高个人心理卫生的水平。回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必须区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条游击战原则所说的“走”是积极的回避,因为“走”只是敌强我弱时的手段,目的是寻找时机和创造条件去消灭敌人。有些青年人想恋爱结婚,却不与异性交往,甚至避之唯恐不及,那就是消极回避了。顺便一提,回避社交照例是由于父母忽视了社交的教育和训练。本文说的不回避指不要消极回避。显然,消极回避使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苦恼或痛苦,也会损害社会功能。回避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事人可有各式各样似是而非的理由,这里就不细说了。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回避(Avoidance)是防御机制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一种不成熟(因而不健康)的防御,它可表现为否认(denial),并且限制和阻碍自我的成长。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风险。失败是成功前必经的阶段。这些道理简明易懂。因此,回避意味着知行脱节,也意味着只顾眼前而牺牲长远。
3.2不依赖
不依赖就是独立自主精神:自己(个人、私人)的事必须自己处理,不推给别人,尤其是涉及感情和价值的取舍和选择要由自己做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的后果负责,不怨天,不尤人。正是由于有人害怕困难和不愿承担风险,这才依赖别人。各种生活细节,升学择校,选择专业,离家或出国深造,求职和找对象,等等,都由父母代作决定和代为操办。显然,父母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是子女依赖心理的根源,这就涉及两代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换言之,依赖不健康,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的父母心理也是不健康的。一个成年人,除非重残或重病在身等特殊情况,首先必须养活自己。“啃老族”是一个不健康的群体,主要是依赖心理作祟。依赖可以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依赖的一种表现是,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过分爱面子。过分争强好胜而又特别输不起也是依赖的一种表现。神经症病人抱怨别人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其实是对自尊一语真正含义的误解。神经症病人心中的自尊实际上是“他尊心”,即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好评,得不到,精神就不能自持,要倒下去似的。自尊是对人性的尊重,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都具有人性的尊严。我们可以喜欢熊猫,却谈不上尊重熊猫,尊重跟保护、爱护不同。因此,自尊和尊重别人是直接相联系着的,二者之间良性互动且互为因果。
非一人所能完成的事必须与别人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确定或大家同意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且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合作精神是心理卫生的一条底线,过分孤僻显然不健康。这跟依赖性质不同。
还有一件事要跟依赖划清界线。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地球以外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撬动地球。这是一个美妙的科学幻想。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在本人以外有一个精神上的支点,这支点可以是另一个人、家庭或团体、终身的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或某种“副业”(职业以外的兴趣爱好)。当然,有理想或信仰更好,但那不属于底线而是更上一层楼。当我们把主要的情感资源投注在支点上时,我们便能使自己提高、升华。在日常生活中,这说的就是爱。每个健康人除了自己以外必须爱至少一个人。这里所说的爱不是“被爱的渴求”,更不是为了回报。至少爱一个人也是一条底线:除自己以外谁也不爱的人无疑是不健康的。
爱有很多积极的“副产品”:真心实意爱别人就不会自卑;理解别人内心的体验有助于自知之明;真诚地信任别人便不会出现无根据的猜疑;能坚持关怀、体贴别人就可以清除内疚和后悔;能不求回报地作出奉献的人不会有“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委屈心理,等等。
3.3不自欺
按《现代汉语词典》,“欺”字有二义:一为欺骗;二为欺负,如仗势欺人,欺人太甚。本文不自欺也包含这两个方面,就是既不要欺骗自己,也不要欺负自己。
不欺骗自己就是信守对自己的承诺,不要决而不行和行而不果或半途而废。急于求成和好高骛远跟自我欺骗密切相关。以锻炼身体为例。制订好了可行的计划以后,就要按部就班,切实执行,每周至少锻炼5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容易损伤自信心,以后做别的事也难以坚持。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走向心理健康的一条康庄大道。
所谓自己欺负自己,主要指Horney所说的“应该之暴虐”(tyrannyofshoulds)。这种人实际上把所有的“应该”都当做“我能”“我必须”,这就无异于用“应该”强制自己做不喜欢甚至做不到的,也就是欺负自己、虐待自己。例如,“应该考上名牌大学”、“应该有份体面的工作”、“应该在各方面拔尖”,等等。经常用过高的标准强求自己,过分争强好胜,“跟自己过不去”,以致自我挫败、自卑,把自己欺负得好苦。关键在于禁忌、戒律太多,个人权利意识薄弱。只要不妨碍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这就是个人权利意识。“应该”多而强烈,照例是父母少奖励多苛求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凡是超过发育水平的要求对孩子都是苛求。例如,3~4岁的孩子坐在高凳子上,两脚不能着地就会经常摆动,如果父母因此呵斥:“两条腿老不安分,真烦人!”这就是苛求,因为幼童的神经系统功能还没有发育到足以抑制过多运动的水平。又例如,中学生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表现害羞,不敢当众发言,这是“成长中的烦恼”,相当普遍。父母不应指责而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逐步锻炼、适应,相信他们会成功。
“应该之暴虐”的另一根源是望子*和爱挑孩子的“毛病”。父母的期望内在化就成为孩子内心的“应该”,而“毛病”就成了“不应该”。“龙”意味着出类拔萃。孩子长大成“龙”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成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当然,既已成人,我们就必须从父母不良教养的阴影里走出来(这就是成长)。按抱怨父母者的逻辑,我们的父母也同样有理由抱怨他们的父母教养不良,这样一代一代往上推,都对自己不负责任,就只好怪炎帝*帝的不是了,那岂非笑话。
以上关于心理卫生底线三方面的描述只是粗线条的,也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全面。但事情总得有个开头,除非你认为所谓底线根本没有意义。果真如此,笔者也愿意听取反对和批评的意见。心理卫生底线字面上是新的提法,但其蕴含的理念却并非全新。精神科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和“非病例”的分界线就隐含着底线的意思,只是“无病”本身不具有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
界定心理卫生底线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随便举两个例子作为讨论的参考。Maslow的“基本需要理论”说得很清楚: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充分满足了以后不但可以免于精神障碍,还会走向发挥潜能的自我实现。这不就是底线这个意思么?另一个例子是William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他认为,在不妨碍别人满足其正当需要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需要叫做负责任(responsibility),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反之,在不妨碍别人满足其正当需要的条件下自己便无法满足需要而只能处于欲望压抑状态,这就属于神经症性的精神障碍;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妨碍别人满足需要甚至伤害别人的生存,那就是反社会性(antisocial)了。
可见,心理卫生底线对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很重要,同时也涉及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但愿能引起大家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