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FBI教你犯罪心理学
TUhjnbcbe - 2025/8/4 18:2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是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破解犯罪背后的心理密码

为什么人们会犯罪?什么样的人有潜在的犯罪危机?我们如何将体内潜在的犯罪冲动消除?FBI教你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帮助你收获积极、和谐、安乐的人生。

七宗罪:引发犯罪的七种传统因素

“七宗罪”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走向了犯罪的深渊。对此,我们只能选择远离带有“七宗罪”特征的人,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加强自身修养,避免自己误入魔道。

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七种恶行的表现,称做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由此,还衍生出七美德,一并成为规范人们生活的清规戒律。

犯罪是恶行的最集中体现,七宗罪则是引发犯罪的传统因素。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色欲、贪食、贪婪、懒惰、暴怒、嫉妒和傲慢。结合其各种表现,将它们以此为序介绍如下:

色欲——色欲泛指一切堕落的行为,道德缺失的行为,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具体表现为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强暴、鸡奸等,都是色欲最极端的罪行。“色字头上一把刀”,强烈的色欲迷失了一个人的本性和思维,极容易致使人们做出耸人听闻的恶行,由此衍生出抢劫、非法囚禁、谋杀、乱伦等严重犯罪。

贪食——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贪食”指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贪食也可以包括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尤其指运动上(例如赢得奖杯、奖金等),滥用非法药品或酗酒。同时,贪食的定义中包括了“沉迷”,所以,贪食除了指食物外,对任何事物的过分沉迷也涵盖了,比如打网络游戏、赌博等。

贪婪——与贪食一样,是一种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的恶行,尤其是指金钱上的过分追求。圣多玛斯·阿奎纳认为贪婪是“背向神的罪恶,正如所有肮脏的罪恶一样,是人为了会腐败的东西,放弃永恒的东西”。与贪婪有关的罪恶包括:背叛、不忠、叛国,尤其是为了一己私利的;搜括及聚积过量财富、偷窃、打劫,尤其是以暴力或欺诈的形式,或借助权力而得到财富。总之,一句话:“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但丁语)

懒惰——懒散及浪费时间。懒惰被宣告为有罪是因为:将自己的事情推脱给他人;应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好,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懒惰充其量是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引发犯罪的可能性较小。

暴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邪恶)的感觉,复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赋予的权利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念也被归为暴怒。过分的敏感,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它还包括对他人无理和轻视的愤怒,因暴怒而引起的罪可大可小,例如口出恶语、故意伤人、杀人、放火、大屠杀等等。

妒忌——妒忌与贪婪一样,是一种因为内心不能满足的欲望而产生的罪恶。首先,贪婪通常跟实物财产有关,而妒忌则跟其他方面有关,例如爱情或他人的成功。其次,妒忌者的欲望,通常与此人的现实情况有关。用但丁的话说就是:“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嫉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

傲慢——傲慢被认为是七宗罪中最原始、最严重的一项。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个体。

在上述的七宗罪中,最容易引发犯罪的恶行是色欲、贪婪、暴怒和妒忌。对美色的垂青,对金钱和权力的向往,不能自控的个人情绪和妒忌心理,常常是犯罪的主要诱因。有时,甚至呈现“多宗罪”一起引发犯罪的情况。比如,一个贪污腐败的公职人员,往往也是好色之徒,贪婪之徒,而且很多时候脾气还很冲,攀比和妒忌心理重。事实上,后面这些特质才是导致他堕落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罪行的外在表现。

好莱坞犯罪大片《七宗罪》就是以“七宗罪”为切入点,揭开了人们内心的阴暗面,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犯罪的诱因。每一宗罪都引发一次犯罪,警醒我们远离七种恶行,远离带有“七宗罪”特征的人。

力比多效应: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为本能的作用,而性本能的冲动则是一切犯罪行为的源泉。因此,那些在性欲上有过缺失的人犯罪的概率更高。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欲望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约束力减弱,也就是社会道德标准无法协调我们的社会活动,原始的欲望肆意宣泄,做出“兽行”。

而在所有的人类欲望中,性冲动是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为此,弗洛伊德还提出“力比多”的概念,即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在一个人生长的各个时期对“性”的诉求是不同的。比如,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儿童的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有时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或者通过想象获得满足。这个时期男孩会经历“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同时,当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尤其是幼儿时期,自身的性欲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人类最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最典型的是美国著名的连环杀手大卫·伯克维兹。

大卫·伯克维兹曾一年内在纽约杀死6人,且在杀人前,他已在纽约市纵火次,保持了“一日一火”的纪录。

导致他如此猖獗的深层原因是他幼时的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从小被寄养,经常和寄养家庭闹矛盾,一直渴望找到生母,后来虽然找到生母,但生母拒绝接纳他。从此以后,他开始杀人。

他的行凶目标要么是独自在车中的女子,要么是在车中与男子耳鬓厮磨的女子,有时他会安静等待男子离开后再杀害女子,有时干脆连男子一起杀害。在射杀女子的时候,他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当谋杀完成后,他会在现场自慰。

有时,当很想杀人但又没有合适的对象和时机时,他会开车去以前的杀人现场,回想当时的情景,边想边自慰。尽管他知道这样做很危险,但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

大卫·伯克维兹之所以做出如此兽行,和他从小缺乏性满足是息息相关的。假如他生长在一个负责任的家庭中,幼儿、青少年等时期得到性欲的满足。那么,他就不会为填补这种缺失而走上一条嗜杀的道路。

当然,性本能所激发的活动并非都是犯罪,更不都是性犯罪。一个人的性欲长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多种途径释放积存的“力比多”,比如浏览色情内容、打架斗殴、杀人越货等,当然也不乏将自己的行为升华,将精力灌注到学习和事业上的情况。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性本能会扭曲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驱使他走向一条犯罪的不归路。

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你发现身边有人存在以下特征时,你就要多加注意了,他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罪犯:一、有过不幸的童年,如出生于单亲家庭、被人收养、遭遇过家庭剧变等;二、与异性的交往存在障碍,表现为极度害羞、言语木讷、神情紧张等;三、无法进行正常的性行为,如患有生理缺陷、存有性方面的心理阴影等;四、具有特殊的性癖好,如易装癖、露阴癖、摩擦癖、恋物癖等。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存有性泛论的嫌疑,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过,FBI研究人员对犯罪案件进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犯罪都与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尤其是那些触目惊心的连环杀人案件。也许,这个结论是对那些反对者的最好回应。

人格分裂:各种冲突与矛盾的集合体

人格分裂患者本身就是冲突的集合体,对外界经常表露出强烈的攻击性。因此,他们是社会的潜在不安定分子。

要了解“人格分裂”这个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从行为模式中表现出心理特性的整体,构建着人的内在心理特征。它经常体现在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之中,这个行为便可体现出这个人整体的心理特征。

而人格分裂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就是,他一人具备几种身份,并将其混淆。

很多人对人格分裂的最初印象来自著名的科幻小说《化身博士》。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医生杰克,因为服下自己研制的新药,变身残暴的花花公子海德,从而引出一系列的惊悚故事。

事实上,人类对人格分裂的认识比小说和电影的诞辰日都要古老得多。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教的洞穴绘画中,代表个人身份的动物形体变化似乎也隐喻了某些原始社会人格分裂的现象。一些雕像也有这种倾向,例如大名鼎鼎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以及金字塔内墙壁上的狼首人身图等。

20世纪,一个知名的人格分裂案例是希贝尔·伊莎贝尔·多赛特。她的故事经由畅销书《希贝尔:一个具有16个分裂人格的女人》广为流传。之后,希贝尔的故事又因电视剧《希贝尔》着实火了一把。

在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中,制片方特意邀请之前出演《三面爱娃》的乔安娜·伍德沃德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心理医师,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希贝尔的生活经历。希贝尔的母亲不幸患有精神病,常虐待年幼的希贝尔,而父亲生性懦弱,无力保护年幼的希贝尔。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母亲把小希贝尔绑在厨房的桌上,两脚高高吊起,把这张桌子幻想成手术中的床,从抽屉里拿出刀子、钳子和刮子等“手术工具”。影片没有再继续下去,但人们可想象希贝尔所经受的磨难。

因为无法应付非人的虐待,希贝尔把人格分裂为十几个,让这些分裂的人格来承受她本人无法应对的苦难。清醒的希贝尔本人却被剥夺了感觉,显得迟钝麻木。并且,希贝尔对她身上的其他人格都毫无察觉。由于希贝尔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犯的错,不愿意责怪母亲,所以病总治不好。

最后,当医生查明了真相,让希贝尔对恶魔母亲发火,希贝尔终于说出:我希望她死掉,我要把她杀死!这话出口,她的病就好了,几十个人格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人格。

分裂型人格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冲突的集合体,极易产生过激行为,引发犯罪。像希贝尔这种自责型的,是极少数。即便如此,隐藏于她内心深处的一个想法依然是:杀死自己的母亲,只是还没到将这个想法实施的那一刻罢了。

你不要觉得这很玄乎,认为影片是为了吸引观众而杜撰的,更不要认为他们只存在于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离开我们很遥远。其实,在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不少分裂人格者。不妨举几个例子:

有些男人很喜欢自己的妻子,却经常行使家庭暴力,打骂妻子,事后又十分悔恨,这就是很典型的分裂人格,只不过它还没上升到犯罪的高度。为什么这么说?

分裂人格者分不清自己哪一种情绪或人格占主导,例如分不清恐惧和愤怒的区别,所以当他们面对恐惧的事物时,会没来由地一阵肝火旺,从而吓着身边的亲友。男人结婚,抚养孩子,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当他没有能力去担起这些生活的重任时,他内心会产生恐惧、担心,产生无助感。正常人在唉声叹气之余或者一蹶不振,或者奋发图强,但是,分裂人格者会将这种恐惧转化为愤怒——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恐惧,什么是愤怒。

愤怒了就要发泄,找谁发泄?不敢去找上司,那就回家找老婆,找父母,找女友吧,这种发泄说白了就是以他们独有的攻击方式来排解自己心中的恐惧。发泄完之后,又换了一个身份,他们会感到愧疚,觉得伤害了别人。但是他的父母、妻子或朋友已经被他伤害了。

此外,分裂人格者的攻击性还含有“不打不相识”的意思,表现为展开攻击,与他人接触,交流——这似乎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所以往往有如下情况:激烈地嘲讽了某人之后,反而对他产生了好感,想与之交往。这种现象就好比初涉爱河的少男想追求少女,但他所做出的行为却往往伤害到女孩,从而不被女孩理解。而一旦分裂人格者的表白遭到拒绝,他原来的好感会转瞬之间变成反感和痛恨,从而升级为伤害和犯罪。

时而狂躁,时而平静;事前一副嘴脸,事后另一副嘴脸;用辱骂和攻击代表爱;自己做了什么很快不记得了——面对这样的人,你要小心了,他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一个潜在的罪犯。

人格障碍:无法融入社会的边缘人

一种人格确立一种行为模式,而那些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其行为模式也和社会格格不入,极易引起冲突。当冲突以激烈的形式展现时,于是犯罪便产生了。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外界环境,个人很难融入正常社会,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通过对现有人格障碍的研究、分析,一般来说,可将其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人格有两种亚型或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自大,傲慢,好争辩,好斗,对权力、地位有执著追求而又多疑、敏感的人;另一种是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好背地里窃窃私语,做事不能堂堂正正,精于算计而又猜疑过敏的人。

整体而言,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倾向于把他人的好意或中性态度误解为恶意或敌意,喜欢追究别人隐蔽的“坏”动机,容易觉得别人另有所图、别有用心或不怀好意。主要表现为:过分警惕、想办法试探或考验别人是否忠实等;对他人的批评、否定、轻视和拒绝十分敏感和反感,并长记在心;缺乏宽容心,容易感到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不能忍受被置于“嫌疑犯”的地位,力图避免嫌疑,或极力为自己辩白。

第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种人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虚伪造作,不考虑社会义务,法纪观念差,常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类人在青少年时期往往学习成绩差,目无尊长,性情放荡,违纪受罚,喜欢打架斗殴等。而且,他们做了错事,一点也不感到后悔或痛苦,对亲近的人也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严重者甚至连羞耻和同情之心都没有。这种人一有欲望就要迫不及待、不择手段得到满足,不能延迟。他们不能从失败和惩罚中汲取教训,所以屡教不改。其行为往往不顾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完全凭个人的好恶行事,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尽管智力和常人无异,似乎也通人情事理,但他们总给人以蛮不讲理的印象,因为不管什么事,他总是自我辩护和责怪别人。可以和他短时间相处得不错,尤其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但若一点小事触犯了他,他便马上换一副嘴脸,和任何人都不能保持长期的和谐关系。这种人没有长远打算,持走一步看一步的生活态度。

第三,分裂型人格障碍。这类型人表现为思想内向,不爱社交,行为怪僻,缺乏进取心,情绪冷漠,害羞胆怯等。此类人格障碍一般在童年早期开始。

本型的基本特点是持续的情感平淡和动机不足;非常孤僻,什么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对批评和表扬都不放在心上;既不想与人交往,也体验不到与人相处的乐趣;没有过结婚的意愿,也大都没有恋爱史,似乎对异性根本不感兴趣。

第四,强迫型人格障碍。患有该缺陷的人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是彻底的“完美主义者”,常表现紧张、苦恼和焦虑,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

这种人做什么事都是安全第一,过于仔细认真,反复检查核对,选择时犹豫不决,唯恐疏忽和差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被他们视为座右铭。他们容易产生处境性和期待性焦虑,遇事就心情紧张,总像面临重大考验似的。而且,守时、拘谨和墨守成规也很突出……

第五,戏剧型人格障碍。亦称做歇斯底里人格,有研究者称之为引人注意的人格。

这种人就像演员一样,需要别人经常和持续的注意。人们注意他使他感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而没有人理睬容易使他感到空虚和无聊。因此,他的言语动作和表情是夸张的,像演戏一样,力图当场吸引观众。为了引人注意,他们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他们热衷于参与激动人心的大场面,喜欢凑热闹,爱出风头,喜欢自己成为焦点。这种人十分注重身体和服饰的吸引力,言行举止之间往往显示出性的诱惑。幻想类的谎言不少见,把自己听来看来的奇闻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编造动人的身世,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对于这种人,幻想世界似乎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经常迷失在自己编造的虚拟世界里。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往往表现出人性中积极的、光辉的一面,而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则往往呈现出人性中的阴暗面,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犯罪行为。因此,对那些人格上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的人,需多加提防。

精神病质的人格:这样的性格有暴力倾向

精神病质的人格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都存在控制上的障碍,因此,具备此类异种人格的人,很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活跃者。

让我们先看一下近几年发生的几起动人心魄的精神病患者犯罪案件:

年9月2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北部斯卡吉特县发生枪击事件,一名男子枪杀6人,其中包括一名女性治安官,另有至少2人受伤。警方在高速路上对枪手进行了几个小时的追捕后,枪手向警方投降。他的家人向警方官员透露,这个人有精神疾病。

年12月27日清晨6时许,北京某小区,一张姓男子将妻子、儿子杀死后自首。张某在接受民警审讯时称自己当时被魔鬼缠身,不是自己。司法部门对他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进行了法医鉴定,最后诊断为张某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案发时正处在发病期,受病症支配丧失实质性辨认和控制能力。

年3月4日晚,约翰·帕特里克·比德尔在国防部办公地五角大楼安检处开枪,和警察发生枪战。交火中,两名警察受轻伤,他本人中弹身亡。后来,比德尔的医生J.迈克尔·纳尔逊说,比德尔先前被确诊患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数年来时断时续接受治疗。

事实上,早在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之后,美国参议院就通过了新的枪械管制法,对枪支购买者加强限制,禁止精神不正常者拥有枪支,预防其做出灭绝人性的举动。

而在中国,近些年来,由失去控制的精神病人肇事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而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万。而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为10%,其社会危害不容忽视。另据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制造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

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带有十分明显的精神病质的人格。德国精神病学家施耐德在其著作《精神病质的人格》中,分析了各种异种人格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并将精神病质分为10种类型:

一、亢奋急躁型。指容易兴奋、好斗、意志不坚定的人。由于缺乏自制力,他们容易被伙伴唆使,而成为恐吓、盗窃、强暴犯罪的共犯。

二、抑郁型。这类人笼罩在沉重的忧郁气氛中,具有疑心重、厌世的倾向,并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容易犯下诱拐或杀害幼儿等罪行。

三、自我不确定型。缺乏自信,因而变得小心翼翼,并且深受自卑感所苦,常常沉溺于幻想之中。他们对事情容易产生固定、僵化的想法,具有危险性。

四、盲信型。对于某种特殊的想法特别执著,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

五、自我显示欲型。指刻意突显、表现自己的人。这类人为了吸引众人的眼光,会穿着奇装异服。他们擅长说谎,大多具有亲和力以及得体的仪表,使人误以为他们是正派的人。

六、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往往神出鬼没,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候,具有令人不快的善变个性。他们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只要受到轻微的刺激,就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有些人一冲动就会离家出走,或是到处徘徊、盗窃,甚至纵火。

七、爆发型。这一类型又称为激昂型。具有这种特质的人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情绪激动、暴躁,但都是未经深思熟虑的短暂反应。根据施耐德的说法,爆发型的人平时大多很平静。如果你向他们借钱,他们不仅不借,还会以严厉的口吻说教。据说,其中个别人甚至会伤害来借钱的人。

八、冷酷无情型。这类人被认为是反社会者或是没有道德感的人。他们能将道德规范作为知识接受,却无法在情感上认同。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合乎人性的特征,因而也被视为“深层人”。他们可能会杀害小动物,猫时常成为他们的凌虐对象。

九、意志欠缺型。这类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完全遵从他人的指示。其特征是极易受到诱惑,一旦加入暴力团体,甚至会为了老大而去杀人;一旦被关进监狱,又会成为模范囚犯。他们是缺乏热情、容易被环境控制的傀儡。

十、无力型。这种人在身体上并没有任何障碍,却时常觉得浑身难受;其心理状态也没有任何问题,却总是很沮丧。无力型的精神病质者看上去似乎不会犯罪,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极有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吗啡中毒或过度依赖安眠药的人就属于这一类。

心理研究和犯罪案件表明,精神病和违法犯罪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思维上的障碍、情感上的障碍和行为控制上的障碍,会发生很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

连环杀手:异常行为背后复杂的犯罪成因

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不负责任的父母,使得一些人在青少年时期缺乏关爱和指导,甚至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这一切扭曲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为得到报复的快感,他们就疯狂作案,用不断的杀戮回应那段痛苦的回忆。于是,一个连环杀手就诞生了。

作为FBI一员,雷斯勒拥有渊博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能仅凭案发的现场或案发现场的照片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凶手个人关键信息,从而为警方破案提供方向。而好莱坞著名的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部分情景就取材自他的真实工作。

在FBI效力的数十年间,他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FBI教你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