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深陷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心境障碍的时候,带来强烈的躯体症状需要生理药物的治疗,但同时会给我们心理造成的不适感,导致的负向情绪有附骨之蛆,所以恨不得症状马上消失不见,反复的分析过度的思维。症状并不会因此消退反而导致社会的功能受到影响,对生活的本身不再感兴趣,给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带来障碍!
过度解读症状只会通过精神的交互作用致使心理深陷泥沼中难以自拔,因此发展出疑病思维或者是躯体形式障碍,神经症状态下的群体总感觉到头脑的神经的紧绷,检查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反复的检查,反复的分析,反复的排斥,永远也好不起来,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纷繁的表象当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头脑有个错误的认知:当症状消失不见了,痛苦就会消失得无忧无虑,而实际上很多人躯体症状消失,但是依旧痛苦不堪。心理痛苦不仅来自于症状,来自于头脑对理想化状态的执着。寻求帮助的案主总是认为只有当我好起来了,我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去生活!这实际上是头脑制造的思维陷阱。
心理好转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等待完美状态的出现,而是在面对压力危机的时候呈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放弃对完美状态的追求,允许自己以不完美的姿态活在当下,直到见到最真实的自己。人际交往当中我们希望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认为自己应该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左右逢源,而实际当中的我可能笨嘴笨舌,手足无措!
或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认为自己应该要集中精力,不应该开小差,而实际上我会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又或者在独处的时候,认为头脑里不应该出现龌龊肮脏的想法,但实际上这些想法挥之不去赶也赶不走压也压不住,通过头脑的思维绑架现实的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度来批判指责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