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刘在本医院检查的时候,儿女们集体提出了反对意见,大女儿情绪特别激动,她对老刘说:“爸,你这是没病找病瞎折腾,这个医院检查过两次了,身体一切正常,医院的诊断结果呢?”老刘也跟着拍案而起,他怒斥道:“我把你们养大后一个个都是白眼狼,你们太不孝了!你们可知道我这几天身体很不舒服,半边身子酸麻,走路腿脚使不上劲,排尿也困难?这不是有病是什么?”
面对“走火入魔”的父亲,儿女们决定带同老刘前往心理科检查。最终诊断结果显示老刘是典型躯体化障碍,是心理因素影响生理的一种神经症。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并不是“没病装病”,而是心理冲突以身体形式展现
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特征是,患者总是怀疑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通过反复就医来确诊,即便是健康的体检报告也不能打消患者的疑惑。躯体化障碍患者并不是“没病装病”,真正的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冲突以身体形式来展现。
韩国著名艺人朴秀荣,就受到躯体化障碍症的困扰,朴秀荣表示因为受到心理情绪的影响她总怀疑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因此情绪也很低落,正常工作、生活都受到不小的影响。
躯体化障碍患者伴随一定的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对“身患重病”的念头深信不疑,不单是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躯体疾病症状,甚至下意识会做出对应躯体疾病的生理反应,譬如出现恶心、头晕、呼吸急促等症状。患者拒绝讨论心理因素作祟,甚至会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因为质疑医生的专业水平而爆发医患冲突。
因为得不到医护人员以及家人的理解,患者所认定的问题也得不到实际解决,躯体化障碍的患者会伴随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焦虑等状态,甚至一部分患者会“久病成医”,自己给自己找药吃,对其身心健康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心理治疗进行干预,必要时候辅佐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走出认知误区
就目前的数据而言,躯体化障碍属于“小众”心理疾病,很多时候患者家属也比较大意,拿到健康诊断报告后认为患者身体机能没问题就索性“听之任之”发展,以至于患者病程延长,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单靠“说服”患者还不够,需要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治疗介入。在一个患者信任的环境下尽可能鼓励患者畅所欲言,给患者的情绪一个宣泄出口。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纠正患者认定“身体有病”的错误认知。同时也需要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