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心理痛苦温度计可否在躯体形式障碍中应用
TUhjnbcbe - 2025/6/21 10:23:00
                            

原创师建国心声经典

目录

1、概述

2、病因和机制

3、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4、心理痛苦温度计(DT)信效度

5、影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痛苦的因素

6、结论

7、研究不足与展望

8、治疗

2、病因和机制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机制,目前尚不清晰。作为DSM-5和ICD-11中的一类新的疾病,尽管新的诊断和分类主要是基于临床特征进行重组和命名,但我们仍可从其命名和归类的变迁上一窥主流学界对其发病机制认识的变化脉络。

DSM-Ⅲ、ICD-9中将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绝大部分患者划入“神经症”,此时心理动力学模型(将精神痛苦用躯体症状表达出来)和感知障碍模型(强调期望和注意力相互作用对身体痛苦感知的影响)常被用于此类疾病解释。ICD-10将神经症性、应激相关及躯体形式障碍(包含多种亚型)组成一大类别,上述几种疾病相似的心理学发病机制模型似乎也是学界将上述疾病划为一类疾病的重要考量。

DSM-5中的躯体症状障碍与ICD-11中躯体痛苦障碍类似,在此调整过程中,事实上将过去躯体形式障碍过度强调“缺少医学证据”“医学难以解释”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理论形成的对立进行了有效调和,躯体症状不再“难以解释”,而是也有其心理-生物-社会的发病机制。

在新近的有关躯体症状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心理、生物、社会三个方面均有所进展。

①生物因素

在生物学方面,进展主要集中在神经影像学方面,有关研究提示: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表现出包括运动、边缘和体感回路在内的神经形态学改变,其特征还包括与认知控制、情绪调节和加工、压力和躯体内脏感知有关的脑网络的特征性改变。

神经解剖,脑影像学研究显示,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大脑额叶纹状体和颞顶枕通路受损,大脑边缘系统和视觉处理皮层,左侧杏仁核,眶额皮层前扣带回,左侧丘脑半球间的胼胝体的延续和连接,以及枕叶和颞叶皮层间的连接可能存在异常,结果一致性比较差,仍然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遗传因素,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当中,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而且患社交恐惧、抑郁等其他心理疾病的概率都高于普通人群,躯体症状障碍或者是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都有共同遗传学的基础,其中65%的相关表现,通过共享的遗传因素来进行解释。躯体症状障碍与遗传易感因素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发现,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

②心理因素

在心理学方面,有研究提示,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独立于情感状态之外的心理认知理论和情绪注意缺陷,与抑郁症相比,此类患者心智化缺陷似乎更为显著。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心理动力学因素: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症状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躯体化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③社会因素

躯体症状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

在社会学方面,研究证实文化因素增加了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躯体痛苦的易感性。在某些文化中,个体表达精神或心理症状往往有羞耻感,这促使了躯体症状的表达。躯体症状可能还可归因于特定的家庭、工作或环境应激、一般性躯体疾病、愤怒和怨恨感的压抑,或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

生活事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躯体症状障碍与创伤有密切关系。创伤特别是儿童期的创伤,对躯体症状障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创伤导致心理与身体分离,从而产生躯体化症状。在癔病的研究中也有相似观点并认为创伤性事件是童年期性创伤。受严重虐待的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躯体症状障碍。

参考文献

1.位照国,etal.,医院住院病人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3):p.-.

2.Mitchell,A.J.,Shortscreeningtoolsforcancer-relateddistress:areviewanddiagnosticvaliditymeta-analysis.Journalofthe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Jnccn,.8(4):p.-94.

3.Hawkes,A.L.,etal.,Feasibilityofbriefpsychologicaldistressscreeningbya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痛苦温度计可否在躯体形式障碍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