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将羞耻称为灵魂的沼泽地。而我们即将踏入,目的并不是走进去,造个房子住下来。而是穿上胶鞋,穿过去并找到可以走的路。“
羞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她这么胖,一定很不自律吧”“你怎么这么不让爸妈省心,我生下你就是个错误”“他年龄这么大了还没结婚,指不定有什么心理毛病”“我怎么又出错了,领导肯定对我很失望”“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别人的喜欢”……
图/《听见她说》剧照(网络)羞耻的定义?
《羞耻感》一书中对羞耻感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缺陷。而羞耻感又有着良性的、适当的羞耻;过度的、有害的羞耻;缺乏羞耻感这三种不同程度的分别。
我们从小接受的便是“八荣八耻”的羞耻教育。“八荣八耻”:何谓羞耻感?概言之,羞耻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
图/《听见她说》剧照(网络)因此一定的羞耻感是有益于提升我们的人性、谦逊、自知力和能力,并激励着我们着手进行改变。
而过度的羞耻感是不好的羞耻感,使我们陷入自我憎恨、绝望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牢笼。
羞耻感不足的话,会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缺乏清晰的观察,和对他人的边界的忽视,也会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常常与羞耻混淆的是我们的内疚,然而羞耻不是内疚,羞耻专注于自身,内疚专注于行为。羞耻是”我很糟“,内疚是我做了很糟的事。
图/《听见她说》剧照(网络)关于羞耻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及羞耻感的来源
羞耻与抑郁、社交恐惧、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存在着重要的关系。被试在接触客体化媒体信息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身体监察和身体羞耻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我们的遗传和身体构造、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个人关系以及自我羞辱的想法和行为是“羞耻感”的几个主要来源。因为害怕被抛弃和被孤立,是社会嫌弃的内化,是自我对自身的嫌弃。
其中社会文化带来的羞耻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成就感为导向带来的羞耻感;从众心理以及聚焦外形、形象;偏见和歧视加剧羞耻;职场羞耻。
图/《听见她说》剧照(网络)在家庭中,羞耻的易感素质是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下、消极自我评价和内向、神经质人格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当父母反复对孩子传递一些你有缺陷的信号,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羞耻,这五类信号对孩子的伤害尤其严重:
你不好;你不够好;你不属于这里;你不值得爱;你不应当存在。关于羞耻需要知道的另一件事,就是它是完全被性别所导向的。对女性来说,羞耻就是事无巨细尽善尽美,而且从来不让别人看到你流汗。
羞耻,对女性,是一张网。是一张由难以实现的、冲突的、抵触的期望所织成的关于理想的自己的网,是一件紧身衣。
对男人,羞耻并不是一系列彼此冲突的期望,羞耻是一样东西:不要被认为弱。
赵薇导演指导的《听见她说》就探讨了社会要求、文化以及媒体对女性的捆绑,我们往往容易将这些外界的要求内化,而因为难以达到而感到羞耻。
即使做到了这些种种要求,也无法逃离内心一直在逃避的羞耻感。
图/《听见她说》剧照(网络)如何治愈羞耻?
治愈羞耻感的指导原则是先理解和共鸣,然后采取行动。
在陷入羞耻感的家庭关系中,如果他们能够把相互之间的批判和指责以互相表扬和赞赏来替代,以相互之间的自豪感来替代羞耻感,那么转变就会开始实现。
当我们将“做最好的自己”与“做所有人中的最好”相混淆而期待完美时,便向社会贡献了一份羞耻感。
我们可以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声反对我们看到的羞耻现象,可以教自己和孩子们辨别羞耻,可以拒绝让自己产生社会羞耻,并且冒一定的风险来为那些遭到社会羞辱的人提供支持,从而部分地抵消社会羞耻。
当我们能够追随内心发出的“价值”信号,以各种方式和行动去减小羞耻感,那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持续地相互尊重,并且我们可以更勇敢地做我们自己。
最后我想引用BreneBrown在她的演讲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关于羞耻的探讨。
“如果我们想要找到重归彼此的路,我们必须知道并理解共鸣,因为共鸣是羞耻的解药。如果你把羞耻放入培养皿,它需要三样东西来成倍繁殖:隐蔽、沉默以及裁决。如果你放同样量的羞耻到培养皿里并且浇上共鸣,他就不能存活。在争执中最有力的三个字是:我也是。”
作者|UP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