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不同流派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与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
童年的影响导致人为避免焦虑时的态度和行为的差异;
童年的影响导致成年后亲密关系的不同;
不同流派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与行为模式
在特质流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社会交往中感到焦虑和羞怯才是更普遍的现象。
社交焦虑的定义:
社交焦虑(羞怯)是一种与社会交往或参与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有社交焦虑的人会体验到一般焦虑的症状,即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他们能明确的感受到他们不舒服的来源是他们正在会见或即将会见的交往对象。
社交焦虑者经常会反思是否自己做错或说错了什么,也会因为太过紧张而不知道说什么,从而使谈话陷入沉默,而在需要帮助时社交焦虑者也更加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
特质流派的很多研究者认为,社交焦虑是因为对于评价的恐惧,害怕与他们交谈的人会觉得他们很蠢、无聊或者幼稚。
在交谈中,他们会试图尽量让谈话变得简短和不具威胁性,他们会较多的赞同对方说的话,而在轮到自己讲话时只是重复和解释对方说的话,使得社交焦虑者会给人留下一种有礼貌但不想深入谈话的印象。
由于社交焦虑者非常担忧负面评价,所以他们会尽量控制自己给别人的印象,他们会谨慎的避免潜在的争论和尴尬的话题,也很少的暴露个人信息,以减少留给别人负面印象的可能。
特质流认为对于部分社交焦虑者而言,他们并非不善言谈,而在于如何发起一次谈话,他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树立信心。
生物学派认为,导致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排斥,当我们被社会群体排斥或拒绝时,我们会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不仅限于相对较少见的被一个群体明确拒绝或某一关系中被排斥时产生。任何暗示着我们可能会被社会拒绝,或我们对别人不再有吸引力的信息,都会威胁到我们的从属需求。
行为主义流派认为社交焦虑是不断对错误行为加以强化的结果,一个社交焦虑的女孩可能觉得,逃避家人的指责和嘲笑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回避与家人的接触(消极强化),这一行为后来又泛化到其他人上。
而一个社交焦虑的人虽然努力与别人发起谈话,但未从获得奖励,久而久之便不再去尝试,则被行为主义理论家认为是强化太少。
人本主义罗杰斯认为:焦虑是因为我们接触到跟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信息,如果这个信息严重威胁到你的自我概念,焦虑将很难克服。
而当我们在意识之下接收到这一威胁信息时,我们将防御它,不让它进入意识之中从而对抗焦虑。而最普遍的防御是扭曲,甚至是断然的否定。
例如“她真不应该因为我说的话而不安”或否定事实“我不知道这些钱是他的。”
扭曲和否定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这种缓解是有代价的,每一次的扭曲都会使我们离充分的感受生活越来越远,严重时会把现实和幻想混淆。抵抗威胁性信息的保护墙彻底崩溃的结果是更加焦虑。有意思的是当人获得正面信息与自我概念不符时也会产生焦虑。
罗杰斯认为人很难接受某些信息并将他列入自我概念是因为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