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伦·霍尼与九型人格
1、一般的神经症人格在人际关系上有3种“解决方案”:“远离他人”(退缩型)、“排斥他人”(进攻型)和“朝向他人”(屈从型);
(1)进攻型对抗的可能是自然或其自身的恐惧;
(2)退缩型可能疏于行动,也可能远离人群;
(3)屈从型不一定屈从于他人,而是屈从于超我的命令,这种命令源自他人,主要是父母;
2、每一个三元组都是一个混合的三元组,包含一个进攻型,一个屈从型和一个退缩型;
(1)在情感三元组中:
第二型人常常为了无私和爱而屈从于超我的指令;
第三型人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是进攻性的;
第四型人的退缩是为了保护其情感和脆弱的自我形象。
(2)在思维三元组中:
第五型人是退缩的,疏于行动,沉浸于思考的世界;
第六型人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屈从于超我的指令;
第七型人在进入环境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是进攻性的。
(3)在本能三元组中
第八型人在对抗他人和环境时是进攻性的;
第九型人的退缩是为了让他人无法干扰他们的内心平静;
第一型人屈从于他们所追求的理想。
二、费洛伊德的结构概念
1、第四型、第五型和第九型属于退缩型,无法直接表达本我的冲动,尤其没有能力在环境中确证自身,或在性格方面补偿自己;都有自我边界,这些边界极具渗透性,容易受到来自潜意识的与本我相关的因素的直接影响;
(1)第四型人通过想象脱离现实;
(2)第五型人通过全神贯注的思维过程而与现实脱离;
(3)第九型人通过一种强烈的理想化或认同于他人而脱离现实;
2、第一型、第二型和第六型属于屈从型,屈从于其超我中内在化的某人或某物,因为超我在他们的行为中发挥着主导影响;
(1)第一型人屈从于超我强加于他们的理想主义义务(内心的法官);
(2)第二型人屈从于他们超我的需求(内心的殉道者);
(3)第六型人屈从于通过超我而内在化的各种权威形象(内心的委员会);
3、第三型、第七型和第八型属于进攻型,通过扩张和肯定环境中的自我来应对挑战和威胁;
(1)第三型人在比较自己的自我形象同他人的自我形象时是进攻性的(竞争性的),并会张扬自我形象;
(2)第七型人对环境是进攻性的(充满渴望的),总想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
(3)第八型人对环境也是进攻性的(自作主张的),总想在环境中投射自我,使环境成为自我的反映;
三、荣格与九型人格
1、荣格的体系:两种一般心理态度(外倾和内倾)以及4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直觉和感觉);
2、荣格与九型人格的对应性:
(1)第一型对应外倾思维型
(2)第二型对应外倾情感型
(3)第三型没有对应的类型
(4)第四型对应内倾直觉型
(5)第五型对应内倾思维型
(6)第六型对应内倾情感型
(7)第七型对应外倾感觉型
(8)第八型对应外倾直觉型
(9)第九型对应内倾感觉型
四、精神病学的术语与九型人格
1、DSM-IV与九型人格之间的相互关联:
(1)第一型对应着强迫的、抑郁性人格絮乱;
(2)第二型部分地对应着表演型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3)第三型对应着自恋的人格絮乱;
(4)第四型对应着逃避、抑郁、自恋的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5)第五型对应着分裂、逃避的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6)第六型对应着妄想、依赖、消极-攻击性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7)第七型对应着表演的和狂躁抑郁的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8)第八型对应着反社会的人格絮乱;
(9)第九型对应着依赖、分裂和消极-攻击性人格絮乱的某些方面;
2、DSM-IV中的“人格絮乱”与九型人格中的人格类型之间的一般对应性,对应关系是对两者相似性的最粗略的描述;
五、九型人格分析
1、九型人格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符号,一种能适合许多不同阐释同时又保持自己独特特征的体系;
2、九型人格能够包容许多共同的发现,因为它能在许多抽象层面运作,同时又能容许大量特殊性存在;
3、九型人格是在大量哲学和心理学先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有关人类心理的通俗易懂的动态符号,是对先驱们的思想的一种强有力的全新综合;
4、将从辩证的办法、发展的方法和弗洛伊德式的动态方法几个角度阐释九型人格:
4.1辩证的方法
(1)九型人格是3个包含着3种不同人格类型的三元组的组合,每个三元组都是该三元组固有问题的一种辩证体现。
(2)每个三元组有一个类型过度发展了该三元组的根本能力,一个类型这种能力发展不充分,第三个类型则与这种能力最为疏离:
A、情感三元组
第二型人倾向于过度表达情感,只强调正面情感而压抑了负面情感;
第三型人与其情感的关系最为疏离,总把某种形象投射到他人身上作为替代;
第四型人情感表达不充分,总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艺术或审美生活来展示自身;
B、思维三元组
第五型人过度表达其思维、想象和理论化的能力,以思维取代行动;
第六型人与思维能力最为疏离,若没有权威思维框架或至少周边舆论的反复确证,他们便无法信任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决断能力;
第七型人则是思维能力表现不充分,他们还未完成或理解一种想法,就被另一种想法吸引住了,思维还受他们所渴望的东西的刺激,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刺激。
C、本能三元组
第八型人过度表达自己的本能冲动,过分地以自己或自己的需要来对抗环境,他们的本能不受约,且很快导向行动;
第九型人与其本能冲动的关系最为疏离,担心冲动的强度会破坏他们极力想要维持的内心平静和平衡;
第一型人则是本能冲动表达不充分,不能把它们升华为自己一直望获得的理想;
4.2发展的方法
(1)每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都来自于其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或保护者(通常是父亲或父亲的替代者)的原初取向,或对其养育者和保护者双方(母亲和父亲)的原初取向(这3种取向构成了一种辩证法);其次,原初取向实质上可能是相互联系的,也可能没有联系,还有可能在两可之间(这3种态度构成了另一种证法)。9种具体的人格类型就这样产生了,它们有赖于儿童对父母的取向以及该取向的水平。
(2)第三型、第八型和第七型这一组属于养育者取向的类型,进攻性地保护自己的人格类型(霍尼的“排斥”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早期纽带和镜像经验会影响到自我形象的发展,因而这些类型属于自我取向型。这些类型的人受到推动,要在环境中彰显自我,发现满足自我的需要的捷径。
第三型人总想引人注意,因此他们主动地寻找能让他们得到承认的情境;
第七型人总想获得满足和刺激,因此他们做任何事都要求能从中得到满足和刺激;
第八型人总想控制环境,因此获得了控制世界所需的手段;
(3)第六型、第二型和第一型这一组属于保护者取向的类型,属于通过屈从保护自己的类型(霍尼的“朝向”型)。属于“应当-必须”的人格类型。尽管屈从主导着全局,但他们是进攻倾向和屈从倾向的混合,在来自他人或焦虑的压力下,“应当-必须”类型倾向于在破坏性中爆发;保护者的角色(或家长)以及这一角色所象征的已被内化的超我禁令的影响创造出受超我驱使的第一型、第二型和第六型,这3种类型都想介入某些活动,且时常以牺牲他们喜欢做的某些事为代价,以不同方式扮演权威的角色,因为他们内化了流行的社会习俗;
(4)第九型、第五型和第四型这一组(同时以两种形象为取向的类型)是通过退缩来保护自己的人格类型(霍尼的“退缩”型)。他们是孤独者,是文人,是社会梦想家;由于童年时期以父母双方为取向,所以存在与他人互动的问题,总是被自身内部或外部的力量击垮。这3种类型都倾向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脱离现实,以建构丰富的内心世界,抵抗实际环境。用弗洛伊德的术语说,他们有表达和维系自身的本我冲力,尤其涉及自我确认和进攻性的本我冲力的问题。
(5)一个孩子的父母取向是形成其人格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格类型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文化变革,文化变革转而又会影响到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由此形成了一个永久的循环。个人、家庭和文化相互依赖:一方不可能脱离另一方存在。
4.3弗洛伊德式的动态方法
(1)弗洛伊德把心理动力学说成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作用,人们称为他的“结构假设;
(2)每个三元组都是由弗洛伊德的3个心灵范畴之一主导的,即三元组的问题就是情感(自我主导型)、思维(超我主导型)或本能(本我主导型)的问题。每个三元组都有一个核心问题:
A、情感三元组有着源自其自我的共同问题;
B、思维三元组有着源自其超我的共同问题;
C、本能三元组有着源自其本我的共同问题;
(3)每种人格类型都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功能中的某一个所主导,而这个心理功能又与三元组的核心问题相冲突。
(4)每个三元组中的特殊问题都在第三型、第六型和第九型处被强化,这些基础类型最大的问题源自情感、思维或本能的功能,分别产生于自我、超我或本我中:
A、第三型因为自我而引发问题;他们的自我和自我形象问题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与情感失去了联系,与他们的真实情感没有建立良性联系,所以他们必须从他人那里寻找“暗示”,使他们全神贯注于自身的形象;
B、第六型因为超我而引发问题;问题源自各种权威形象所象征的超我指令的内化,源自思维的混乱、决断的匮乏和为解决疑感而对外部指导的依赖;
C、第九型因为本我而引发问题;问题基本上与本我的冲动、判断自己的能力和在环境中的需求失去了联系,最终变得消极、隐退和无力。
-------------------------------
作者:戍本
使命:持续个人天赋才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