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个体心理学
脱离精神分析阵营后,阿德勒旋即创办了“自由精神分析协会”。此后,阿德勒为了标志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将其更名为“个体心理学协会”。
阿德勒曾在《个体心理学杂志》上撰文解释这一名称:“‘个体心理学’这个名字传达了这种观念,即心理过程及其表征唯有在个体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所有心理学的真知灼见都源于个体本身。我们当然知道完全理解一个单独的个体绝无可能,但是不能阻止我们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个体的整体人格。”
阿德勒摒弃了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观和性欲动力观,而提倡心理整体观。在他看来,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物有机体,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整体,他将这个整体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的生活风格都不一样,不能分解为各个单一的元素,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主动地合作。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豪斯评论道:“阿德勒的人性观为心理学增添了新内容,更重要的是这始于教育领域。阿德勒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教育哲学,与一般社会哲学相比更具有创造性。他的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格式塔心理学。”
法兴格作为新康德主义的一员,代表某种理性主义的声音,强调认知主体的作用。其《“虚构”的哲学》一书的问世给了阿德勒新的启示,阿德勒吸收法兴格的有益思想,重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人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他使用虚构目标这一概念来作为个体的奋斗目标。
阿德勒在《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指出,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即虚构目的论。童年和成人都无意识地受到这种虚构目标的牵引。如果个人没有一个无时不在的目标来决定、推动、规定和指引,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感觉、希望或梦想。
生物体需要适应环境,对环境做出反应。除非有一个无时不在的目标,一个其本身由生命的动力所决定的目标,否则很难想象人们的精神会进化发展。这个虚构的目的就是有目的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心理健康的人将自身的目标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只追求个人的利益,忽视或者违背社会的要求。
发展个体心理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破坏了现有的旧世界,同时还给人们塑造新世界提供契机。面对满目苍夷的欧洲和遭受巨大摧残的民众,阿德勒在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他发现,爆发战争是因为人类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社会做出贡献,这远比实现个人目标更具有价值。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社会兴趣”这一概念。在阿德勒看来,社会兴趣是“一种调控性的理想,一个能够指引方向的目标。
这种理想就是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个目标就是发展完善的个体。通往这条道路的必备条件就是要具备或拥有社会兴趣。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兴趣又主要通过友谊、爱情和工作这三项生活任务体现出来。
这三项任务具有普遍的意义,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去面对的,同时每个人也要在这三项生活任务中完善自身,发展自身。个体在适应社会、面对生活任务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差异就体现在创造性自我的不同上,这个创造性自我最终将自我引向完美的境界。
心理学家霍尔曾认为“创造性自我”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作为人格理论家的最高成就。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达成目标的手段。总之,创造性自我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每个人正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起独特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始终本着人如何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立场考察人的发展问题。
在构建理论体系之外,阿德勒还曾试图融入学院派阵营,但这一切努力都被一件事情改变了。阿德勒曾凭借《神经症的性格》一书向维也纳大学医学系申请授课资格。在评审会主委著名精神病学家瓦格纳·冯·尧雷格的主导下,评委会一致拒绝了阿德勒的申请。
尧雷格认为,阿德勒所采用的诠释分析法与当时学界广泛使用的实证法不相符,“阿德勒的方法是聪明的,但是人们必须想想,究竟阿德勒著作中所说的那些能否算在自然科学领域里?”阿德勒由此而灰心丧气,对学院派研究和教学工作失去兴趣,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推广和教育实践上。
阿德勒借助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上台之际,创办儿童指导中心和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儿童指导中心的工作主要针对问题儿童进行。阿德勒组建了一个包括精神病学家、心理咨询师、学校老师在内的小型团体对问题儿童进行“会商”治疗;同时,他还组织团队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识别儿童的自卑心理,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
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通过组建五个独立运作的团体,打破原有的教学体制,引导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能力。儿童指导中心和实验学校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欧洲各地数百名教师前来听课、观摩学习,甚至有人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维也纳地区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下降的功劳归功于阿德勒的团队。
完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