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饱含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以及期盼,几乎所有人都曾拜读过。书中的傅雷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充满父爱、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孩子的好父亲。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个性格乖戾、脾气暴躁的人。
在家里,妻子对他逆来顺受,孩子对他敬而远之,可以说他是整个家庭的噩梦,动不动就家暴,以至于他的儿子傅聪,在长大后跟他的关系极其恶劣。直到傅聪去法国留学后,两人的关系才有所缓解,也是那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他在《傅雷家书》中,也对自己的家暴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他的好友楼适夷是这么评价他的:“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其深厚的,对古今中外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艺术造诣如此深厚的傅雷,究竟是为何有家暴行为,而且不能与人共事呢?《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他掉进了”亲子角色颠倒“这一陷阱。
1.生活在黑暗童年的傅雷
傅雷出生在地主之家,生活条件很不错,但他四岁时,家庭遭遇变故,父亲被害入狱,母亲为了救父亲四处奔波,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无人照看而夭折,父亲后来也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整个大家庭就只剩下傅雷一个人。为此,母亲对他非常严苛,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母亲希望他能成才,长大后为父亲平反冤情,复兴整个家族。
《长不大的父母》指出,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会将自己心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通通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很明显,傅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父母。
因为她未能救出自己的丈夫,这使得她内心产生了一种愧疚感,于是她就把复兴家族的使命转嫁到儿子傅雷的身上,希望儿子能在自己的管教下实现自己的心愿。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亲子角色颠倒”就是,一个人年少时,由于父母未能满足其基本需求。等他为人父母后,便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的行为,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的神经症需要,也就是说患有神经症需要的父母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以自我为中心且但有报复性质的要求。
母亲的严苛让他的一些合理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整天围绕母亲的“宏图大志”转,导致他一直在特别压抑的环境中成长,性格渐渐变得暴躁,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长大后,他也以母亲对他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儿子,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有家暴倾向的傅雷
《长不大的父母》说:“有些父母在家中无法和配偶心灵交流,在公司也没有相互信任的人。最终,他们在心理层面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为了摆脱这种境地,拼命地‘颠倒亲子角色’。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在心理层面上是很幼稚的,他们会把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在自己喜欢的那个孩子身上,向孩子倾倒所有的负面情感,就像翻斗车倾倒沙土一样。孩子就是父母负面情感的垃圾场。“
傅雷就是这样的人,他结婚前,原本有自己喜欢的人,但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才娶自己的表妹朱梅馥为妻,所以傅雷并不爱朱梅馥,跟她也并没有什么过多的交流;在工作中也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是负气而走,所以他只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有什么不如他意的,他就会暴跳如雷,拿东西砸人。
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为何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就往他脸上砸,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
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只要一弹错走调,傅雷就会大骂,甚至直接从楼上冲下来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
傅聪不听话的时候,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要听父亲的话”。
傅雷邻居家里的佣人也说经常听到傅雷家里传出打骂小孩砸东西的声音,而且声音很大,几乎周围的人都能听清楚,也是因为这个,傅雷没少被人在背后说是神经病。
这就是傅雷,轻而易举地掉进了“亲子角色颠倒”的陷阱,习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完全出于自己潜意识的需求进行育儿,使孩子沦为帮助他解决自己内心冲突的工具。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而言,并不理想。
3.傅聪的离开唤醒了傅雷的觉知
“亲子角色颠倒”最大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父母自认为自己是称职的父母。傅聪每次犯错后,傅雷都会让他受到相应的惩罚,而这些惩罚,在傅雷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他觉得都是为了傅聪好,这些惩罚能让他长记性。他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即使孩子犯的错微不足道,但只要不顺他的意,这个错,就会被放大很多倍。砸东西、打骂孩子便是他用来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的手段和途径。
颠倒亲子角色的傅雷永无止境地向傅聪提出极高的期望,并要求傅聪满足他的期望,他对孩子的期望之高,可以用不切实际来形容。所有的一切都得在他所设定的框架去进行,这就导致孩子想要反抗,想要逃离他。傅聪曾因父亲的勃然大怒而离家出走,跑去父亲的好朋友毛楚恩家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姑父打得离世、生命的脆弱,让傅雷觉得两父子之间没必要这样较真,便让妻子去把傅聪接回来。但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依然很恶劣。
直到后来傅聪赴法国留学,他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但他作为一家之主,为了保留自己在孩子心中高大的形象,他放不下面子跟傅聪道歉,只能把心中的歉意写进《傅雷家书》一书中。“孩子,我虐待了你,我对不起你,我永远弥补不了这种罪过!”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傅雷已经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亲子角色颠倒”的陷阱里。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道歉,这也说明他的觉知已经被唤醒了。这一刻,他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4.摆脱禁锢,获得幸福
“亲子角色颠倒”的成长环境尤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想拥有一颗健全的心,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尽量满足“原本的自己”的期望,而非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傅聪,后来选择离家出走或者出国留学,都是为了满足原本的自己,他想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父亲而活。
《长不大的父母》指出,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幼儿式愿望,他们的孩子一定可以成长得更加健康,不仅如此,父母自身也能实现进一步的自我成长。同理,如果傅雷能意识到自己投射到傅聪身上的其实是自己小时候未能实现的愿望,那么他就不会让傅聪承受这些本不该承受的痛苦,傅聪就能成长得更快乐更健康一些,傅雷自己也不至于一直在陷阱里爬不出来,任由自己暴躁乖戾的性格继续发展下去。
要想获得幸福,还得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要认识到世界上有的人内心冲突堆积成山,也有的人心如止水、气定神闲,要学会享受这种人与人的不同。不要强迫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人与人的不同,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承认并接受这种不同,就能摆脱心里的桎梏和枷锁,获得心灵的自由。
《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是一本对需求不满的父母进行心理剖析、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
了解了“亲子角色颠倒”,我们在遇到教育的问题时,可以对照自省,自己有没有掉进它的陷阱。对于这个陷阱,如何避免掉进去,如何跳出来,都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课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