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解人生若只如初
TUhjnbcbe - 2023/10/27 17:27:00

物理学真是太有用了,但物理学对我来讲又是高不可攀的,我羡慕那些爱好物理的人物,我恐惧和物理有关的叙述,但我不会逃避,就比如我能硬着头皮读下去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样。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挑战类的短视频刷多了,上头了,但面对挑战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真实”,就是“干”。

我没有接触精神病人,之前甚至对神经病和精神病这两种不同的病症都没有进行过区分,一直认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罢了。通过学习才知道了相关知识,区分了精神病和神经病。

虽然没有接触过精神病人,但由于工作原因,还是了解一些对精神病患者的管控措施。精神病人是我们对一些大脑不正常的,可能会做出不正常行为的人的代称。之所以会对这类人群做出相关管控就是因为担心他们出格的举动会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种管控是无差别的,每个人都有是个定时炸弹,必须逐人细化措施,确保不出现意外。这是我之前对精神病人的所有了解,我还是比较理解的,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他出乎我意外。

我承认这个世界充满惊喜的,我不否认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好,精神病学家研究精神病无可厚非,但一个精神病学门外汉却爱上与精神病患者交流,并做大量功课,包括高深的物理理论学习和辩证法等知识的学习,这是令人叹服的。跨专业真的需要勇气,并且还能做的小有成就,这就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了。

书中作者交代了自己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他没有世俗的束缚,可以放心的去大干一场。是啊,精神病患者为何会住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为何要进行必要的管控,就是因为他们经常“口出狂言”,他们有违社会良俗,他们对社会来说有攻击性,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是需要特殊照顾的一类人群。说到底他们也是打破世俗束缚的一类人,而作者与他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所以他们能进行交流,能向作者敞开心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惺惺相惜的。

作者持续了四年多的爱好,在一句“就是一种纯粹的感觉”的解释中结束了。作者是在文章的后记中提到的这个,后记的名字就叫“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所作。这首词我不记得自己学过没有,但记得第一次见这首词是在高中别班同学的校服后面,字很飘逸,词也好读,跟着走了好远。人生若只如初见听着就是写爱情的,真的很唯美,很有意境,现代人也不能拒绝来自三四百年前的叹息。不过整首词也就第一句让人喜爱,因为后面叙述的确实不太讨喜,什么秋风悲画扇,什么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什么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变,什么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听到后面你还想谈爱情嘛,你会把他当做牢笼的。

爱情,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也就只有“初见”时刻可供回忆。人生呢,人生可是一条情况未知的泥泞路,谁能断言自己会一路绿灯而不被陷进去。刚开始时都是斗志昂扬,抱着必胜的决心,但逐渐的我们会明白我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正确方向。这时我们可能会发挥抱团优势,跟着大部队向前,但不到终点不辨对错,我们能做的只有前进,途中我们还会嘲笑其他方向的行路者,但这不会止住我们的心虚,我们没有十分的把握,我们也会动摇,甚至转向,都说不清的。

啊!人生若只如初见,美丽的愿景!

.7.21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解人生若只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