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这个世界里,我将永远是个陌生人,
我身上最好的东西,正在消逝,情势危急。
这是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版《荒原狼》扉页上的一行字。一行白色小字铺在暗黑色的纸面上,给人一种不适感,透露着一丝危险恐慌的味道,正如它的名字《荒原狼》一样。而这种不适感并非内容的粗鄙不堪,恰恰相反,是因为有一种被直击心灵而不自觉的去否定的感觉,一种隐藏的内心世界不幸被掀起一隅而窥探似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而产生,那一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荒原狼》写于年,作者是德国的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该书出版后,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构思巧妙,采用了双视角呈现方式。全书分为《出版者序》与《哈利·哈勒的手稿——仅供狂人》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出版者序》从旁观者的视角,以现实主义手法写就。叙述了主人公——自称为荒原狼的哈利·哈勒来到姑妈的房子寻租并居住,尤其客观描写了他带给人的外在形象:随性而帅气的外貌与因病导致的别扭走姿共存;不善交际、特立独行却又想融入社会;警醒的目光、深邃的思想与悲凉的神情相结合…给人的感觉就是“巨大的天赋才能与力量尚没有达到和谐的境界。接受打破个人意志的社会化教育,却没有破坏个体人格和意志”,总之就是矛盾对立的呈现。
而作为重点篇章的第二部分《哈利·哈勒的手稿——仅供狂人》则是采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展开的。主人公面对身患疾病、(痛风发作、头痛难忍)、婚姻失败,看到世界大战期间人类世界和欧洲文明行将衰败,逃离在姑妈的阁楼里。他终日生活在羞涩而胆怯的孤独感中,无法抚平那狂放野性且又焦躁不安的心。“每日在脱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和道德观念里,在欲望与理性之间挣扎”,甚至痛苦的想要尝试自杀。像踏入荒原的狼一样,游荡着。在魔幻剧场遇到赫尔敏娜实现天性的解放。在梦中遇见歌德和莫扎特,学会笑和幽默,最终实现了自我的接纳。内在的人性与狼性的和解,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疗愈。
作为后现代作品的集大成者,黑塞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心灵治愈之路。
《荒原狼》深受荣格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影响。文中的赫尔丽娜是哈利心中的阿玛尼(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歌德、莫扎特和巴赫罗氏是其自性的呈现,作为精神导师引导哈利实现自我的转变;自我精神分析中的“狼性”体现的是阴影原型,而“人性”体现人格面具,两者的较量类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心理学说受其影响颇深,并实现了创新发展)最终实现自我的和解。编者特意在开篇之前为读者提供了荣格心理分析法解读本书角色,在后序提供了名家导读和黑塞书信,为阅读理解提供了便利。
该书写于作者心灵遭受重创期间。与其共情,能够从文字中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渴望。受时代特征和个人经历等方方面面因素叠加的影响,人很多时候都可能遭遇如荒原狼一样的精神危机,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直至病态。黑塞就是神经症患者,多次找到荣格派的心理医生朗医生治疗。但危机的真正意义在于“危中有机”。当人内在的矛盾冲突激烈时会伴随痛苦,但谁能否认这可能是新生之前破茧成蝶的阵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