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回归即顶流,她治好了所有女人的婚恋焦虑
TUhjnbcbe - 2023/5/5 21:33:00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m.39.net/news/a_6185498.html
回归即顶流,她治好了所有女人的婚恋焦虑13:15来自十点视频

回归即顶流,她治好了所有女人的婚恋焦虑音频:进度条00::13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在《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中,杨笠的段子里有这样一段调侃:

“自从思文回来了之后,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我俩关系一定不好,觉得我跟思文关系不好的人,甚至比觉得程璐和她关系不好的人还多。”“那你和思文到底谁才是脱口秀女王?李雪琴才是。”

观众在内心为这段”竞争”加的戏,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女性竞争”的刻板印象。

从大众对女性竞争的偏见,到日益高举的“女性主义”旗帜,每个人都在思考:“女性要怎样做,才能拥有充满幸福感的人生?”

为此,我们找到了心理学博士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晓韵,和她聊了聊“当代女性的那些事儿”。

“童话是场误会”

年,马晓韵做了一场TED演讲,题目是《中国女性为什么会隐藏自己的力量》,在那之后,有许多女性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她,和她倾诉自己的故事。

在过去的9年中,她和数以百计的女性来访者交流、沟通,她发现很多非常努力、甚至有着很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的女性,依然会在面对家庭情感关系时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羞耻的心理。

对情感的困惑,几乎是所有女性的难题。

基于这个问题,马晓韵在自己的新书《不被定义的女性》中,写了一则“灰姑娘看心理医生”的案例。

灰姑娘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形容自己:

“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非常急切,但拥有了之后又会觉得索然无味。”“我因为玻璃鞋才与丈夫结婚,虽然我知道丈夫娶的是我而不是玻璃鞋,但我还是会担心有一天他把这个鞋穿在别人的脚上。”“我心中的神仙教母,是妈妈的象征,虽然我知道她并不存在,但是这种念想能够让我抵挡住后妈和姐姐们的欺负。”

童话中的“灰姑娘”,幼年时母亲离世,父亲的缺席,后妈的苛刻,两个姐姐的霸凌,都让她的成长经历充满创伤,“没人爱”已经成为了她从小到大的核心情感体验。

然而,后面的故事我们也知道——

童年痛苦的灰姑娘长大后不但没有养成坏人格,反而以德报怨,处处宽容、勤劳、善良、温柔,等待王子来拯救,然后拥有一场盛大的婚礼。

这些品质和经历,成为每一个读过灰姑娘童话故事的女孩们,对“美好女性”形成的刻板印象。

而当你了解童话的起源时就会明白,童话最初是法国宫廷贵族写给皇宫里女孩子们的读物,目的是通过警示女孩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告诉女性“如何获得幸福”:

“童话没有告诉一个女孩子一定要活出你自己的人生,或者你要有很好的事业,但是她会告诉你一定要善良、温柔。所以当一个女性走入职场去跟他人竞争和厮杀,为了自己的欲望去努力付出时,她会情不自禁地担心,我这样是不是不温柔?是不是特别不像一个女孩子?是不是显得我不够善良?”

童话,仅仅是场误会而已。

童话读本的影射、原生家庭的遭遇、社会的塑造与期待,都让女性对婚恋关系更加紧张和焦虑。

但“家庭与情感”本身就是最难解的课题,女性是否能够处理好关系、能否按照社会期待的那样——在最合适的年龄婚育,都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这是否是你想要的人生,是否是你心甘情愿的选择,是否让你感到幸福。

“有*的亲密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著作《理想国》中记录了这一个神话故事。

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和一对相背的面孔,宙斯害怕人类力量过于强大,便将他们削弱成了两半,也就是人类现在的模样。

从此,每个人都在冥冥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柏拉图通过神话的形式,阐述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和需要。

幸运的人在一开始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被一段健康的关系滋养,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没那么幸运的人”,他们会拥有过不那么合适的亲密关系,经历过痛苦的争吵和分离。

心理咨询师马晓韵说:“亲密关系是原生家庭之外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途径,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第二次机会。原生家庭没得选,但亲密关系可以选择。”

如果上文中的灰姑娘是一名现代女性,与“王子”丈夫相处融洽会治愈她经历的童年创伤,如果她不幸走进了一段并不幸福甚至有*的婚姻关系中,那她大概会在“缺爱”与“猜忌”中痛苦不已。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处于一段“有*的亲密关系”?

马晓韵在书中为我们列出了五个标准:

1、你知道关系中充满了虚假与阴谋,却无法放手;2、你愿意做一切事取悦对方,但对方的回应却只会让你感到痛苦;3、你感到付出远远多于回报,却对这个人难以割舍;4、你有时徘徊在自我毁灭的边缘;5、你忽视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情愿为对方一再降低标准。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状态符合2条及以上,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处在一段充满创伤感的亲密关系中。

在心理咨询的伴侣治疗中,有一个治疗原则是“谁痛苦谁改变”。

渴望不代表执念。

学会认识你自己,并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和处理一段痛苦的亲密关系,摒弃童话幻想,将幸福从“听天由命的运气”变成“事在人为的能力”。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今年8月,一位博主

黑猫白袜子发布了一条机场见闻的帖子,成为今年下半年某一流行词的开端。

一家人计划集体出游,然而其中一个小孩子因为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妈妈放弃出行陪小男孩回家,挂在妈妈名下的所有行李都因此无法办理托运而被退回,在机场的其他人仅仅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和手机上了飞机。

出行过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坐飞机还是高铁,临时被通知不能携带行李确实会让人感到不便。

但是他们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愤怒,只是非常耐心地打电话叫人取行李,甚至最小的孩子也是乖乖呆在一旁,丝毫没有任何抱怨。

解决完行李,一家人又开始有说有笑地讨论待会儿先去哪里转转,是不是要先买点生活用品。

博主感叹:“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于是,一种“松弛”的概念被广泛传播。

“松弛感”已经成为了下半年的热词,被频繁地应用在社交、职场和婚恋中,意义逐渐演化成“安全感、反焦虑、躺平”。

“做一个松弛的人”,已经成了当代互联网人的口号。

如今你打开任何一个app,搜索“松弛感”三个字,都会看到无数个相关帖子。

但马晓韵却不主张强行松弛:

“我不主张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松弛感是对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对个人的要求。一个家庭能够如此有条不紊地处理证件过期和行李被退的危机,是因为它一直处在一个高安全性的环境中(可能是有类似处理经验等)。在你还有一堆事情没有做完时,强行让自己松弛下来,其实是不合理的,甚至会造成另一个层面的焦虑感。”

互联网喜欢创造概念,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播掀起模仿浪潮,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凝视别人的生活,也被别人凝视。

看惯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从前的”平凡“逐渐变成了“懦弱无能”。

马晓韵说:

“我感觉它不是仅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议题,它只不过在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放大,甚至夸张到有点畸形的状态被展现出来。以前需要通过书信、通话的方式去传递,我们的顾忌和担心会少很多。但是当我们可以通过自拍、朋友圈等方式去向别人展示生活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多了观众,心里会衡量点赞、评论,要接受来自其他人的凝视。你会担心自己的照片是不是不够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不够好。当你看到其他人更会包装和展示自己时,内心的比较情绪会让你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虽然别人也有自己的各种议题和痛苦,但是互联网会让我们更难连接到镜头背后其他人的痛苦。”

在这种比较下,每个人的身体都被植入了一种“社会时钟”——

男性30岁还不成功、女性30岁还不结婚,在世俗意义上就会被标上“失败者”和“大龄剩女”。

人对“完美主义”的坚持,让“焦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种坚持的附属品。

然而,“真正的勇敢是看到我就是这么一个有各种缺点的普通人,我需要不断努力,伴着泪水、汗水才勉强能活成个人样儿。”

普通不是平庸,更不是无能,这仅仅是一个正常人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状态。

面对当下我们能做什么

如何才能缓解当下的焦虑与不安感?马晓韵也给出了几个她自己的建议。

1、“凡事等待三天”

当你因为某件事迟迟无法推进、无法按照设想去发展而焦头烂额时,不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等待三天。

在这三天内,不必心急催促,在努力过后安静等待,大部分的事情在三天之后总会有一个阶段性的转机或结果。

不管好坏,都平静接纳。

2、“学会冥想”

通过冥想的方式,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在空间,每天花费10-15分钟让心灵与身体得到连接,平衡内心与躯体的能量,释放不安。

3、警惕“替代性创伤”

负面新闻会在不经意间给看客们带来痛苦感,外部信息带来的负面情绪也需要我们耗费自己的心绪去处理,它会在不知不觉间对你自身的能量产生消耗。

当你发觉自己陷入这种“替代性创伤”中时,应该让自己及时从信息中抽离,把注意力落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私人事件的处理上,平心静气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4、拥有“爱与工作”的能力

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从爱中汲取正面能量。

内心被注入爱才有能力去爱他人和世界,所以要先学会爱自己。

学习和工作的意义,在于“我够好,我需要通过这些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非“我不够好我要恶补”。

当你拥有爱与工作的能力,也会为自己所拥有的由衷感到幸福与满足。

5、称赞自己

经常对自己说:“你已经够好了,不需要反复确认。”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更应该——

放过自己,重视情绪,保持沟通,并歌颂平凡。

作者

十点君。

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归即顶流,她治好了所有女人的婚恋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