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睡眠障碍催生2千亿睡眠经济,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是一个可怕的数据,睡眠障碍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在失眠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
这些睡不着的年轻人,正是睡眠产品消费的生力*。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从消费数据上看,“95后”用户睡眠消费成交额增长最高,他们更多是出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需求进行睡眠消费。天猫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其中,00后增长达%。
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2千亿睡眠经济涉及哪些产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各种助眠产品,从而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睡眠经济”。从枕头床品到眼罩耳塞,从药物辅助到电子助眠,睡眠产品的边界迅速拓展,并不断迈向“高端”。
喷上助眠喷雾、点上香薰蜡烛、吃一颗褪黑素软糖、带好蒸汽眼罩……这是25岁的张鸣苑每天睡觉前必经的“四部曲”。
睡眠市场催生“黑科技”
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市场,创业者纷至沓来。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带有“睡眠”“智能睡眠产品”“睡眠助手”这3个标签的企业共有余家,其中,超过一半都成立于年之后。
与此同时,国内外不少大企业也纷纷加码睡眠市场:诺基亚宣布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Withings;苹果收购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睡眠的生意越做越大。
有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亿元,预计年将突破万亿元。
睡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产品更是五花八门。各类睡眠保健品、智能硬件和睡眠服务层出不穷。近来,市场上又衍生出一些睡眠科技产品,如助眠机器人、助眠仪、助眠灯等新产品。
“小孩子睡不着可以有玩具,但成年人却没有很好的产品辅助睡眠,助眠机器人能满足成年人新鲜感和灵*的缺失感,帮助成年人很快安稳地睡下来。”在国内首先发布人工智能睡眠机器人的众德智能创始人贾相晟看来,睡眠机器人是成年人的“摇篮”。
近年来,睡眠产品的科技味道越来越浓,价格也越来越高。以市面上常见的助眠仪为例,价格已从元出头至数千元乃至万元。但高昂的价格并未阻挡消费者的脚步,不少睡眠产品在各平台上的销量都已破万。
如何发展睡眠经济?
大量的商业创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产品逻辑和流量策略:
1.商业模式创新
包括Google、Facebook、赫芬顿邮报、华为、阿里巴巴等等很多公司,都给员工提供“睡眠舱”服务。
日本很多中小企业将面包车改装成了卧室,提供给加班员工,丰田、本田甚至主动参与这些改装设计。
中国“共享经济”泡沫时期,出现过一些“共享睡眠仓”公司,主要面向IT公司的加班族。那个外形有点像太空舱,上下铺空间各自私密独立,内部有无线网、风扇、阅读灯、充电插座等设施,并提供一次性床品。不过,因为一些技术瓶颈,这个行业没有做起来。
去年,很多国家特别流行两种形式的网红吧馆——“午睡吧”和“睡眠咖啡馆”。
“午睡吧”创业门槛特别高,关键词是*金商业地段+忙碌的豪族。
比如,位于西班牙马德里中心金融区的午睡吧“SiestaGo”(午觉再出发),附近是汇丰银行、Google、德勤等等大公司,店里只有19个床位,配备精致的床单、耳塞、拖鞋,睡醒了还可以在咖啡区喝一杯提提神再离开。
“睡眠咖啡馆”是雀巢挑战星巴克的一次创新。比如,位于东京银座的“睡眠咖啡馆”,也提供“沉睡服务”和“午睡服务”,客人睡前会喝无咖啡因的咖啡,一般认为睡前喝咖啡会妨碍睡眠,但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可以保持睡眠质量。
2.产品逻辑创新
“睡前拖延症”的蔓延正在使夜间饮食流行起来,这个“夜间饮食”可不是你我经常说的夜宵,主要是那种有助于人们更好放松下来、助于休眠的产品,比如在茶饮料中加入甘菊、薰衣草等草本配方。
这是一个专注力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要的年代,食品饮料行业早已瞄准那些促进人体夜间舒缓放松,甚至发挥更多健康功能的饮食产品创新。
比如,蒙牛近期推出的一款名为“晚上好”的洋甘菊口味牛奶饮品,配方搭配重点瞄准安神、助眠效果,品牌方甚至期待以此打开“社交新零售”的机会窗口。
近年,很多硬件品牌也积极参与睡眠经济的市场分割,主要从睡眠监测方向入手,比如通过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监测睡眠质量。三星、苹果、小米高调进*这一领域,哪怕可穿戴设备并不能解决失眠,但硬件厂商收集用户的睡眠数据只是第一步,而这些大数据将对未来的智能家居、AI应用、移动健康等行业的发展会有很大助力。
3.流量策略创新
最近几年,助眠,成了很多互联网公司“流量策略”的一部分。比如,国内一款名为“蜗牛睡眠”的App除了有催眠音效,还能记录鼾声梦话、监测睡眠深度和质量,同时还开发了音乐智能枕等助眠产品;美国比较流行的音效软件Windy,是通过风声配合3D场景图帮你放松视觉和听觉神经;瑞典助眠音效软件Spotify,则通过播放雨声、办公室空调声等营造催眠氛围。
其中,Spotify起步于音频产品,类似于国内的喜马拉雅app、得到app,不同之处在于流量策略。
国内音频app的商业模式主要是IP付费(知识付费),而Spotify是做音乐起家的,在助眠市场的经营上,使用大海、鸟鸣、篝火、山涧、森林等声音模式,帮助失眠者放松身心快速入睡。后来发现,app的最大流量窗口是视频播客,即视频、音频要一体运营。
于是,Spotify一口气收购了三家做播客的公司,投资了4-5亿美元,这就使Spotify平台上的播客数量很快超过了50万个,去年Spotify的流量收入大涨40%。根据Spotify自己的说法是“转化率太好了”,好得难以相信是真的。
由此可见,现在的流量成本之所以越来越贵,什么流量红利枯竭,主要还是切入点没找对,睡眠经济很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新的流量入口。
睡眠经济被看好吗?
市场普遍看好睡眠经济的未来前景。
有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预计今年,中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多亿元,到年将突破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从健康角度看,睡眠,已经成为继饮食和运动之后的第三大可催生高利润产品的领域。
睡眠经济兴起,各种与睡眠相关的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资本纷纷布局,企业商家纷纷发力,各大电商平台更是将睡眠类产品纳入明星热销产品阵营。
布局睡眠经济的行业和企业都是受益者,除了传统的助眠产品外,睡眠科技和睡眠健康成为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受益行业。
近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计量技术研究所发布的《年中国睡眠科技白皮书》指出,全球科技巨头正在不断布局睡眠科技产品,例如智能手环、智能健康设备、智能手表等,睡眠科技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赛道。
睡眠健康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今年上半年,与睡眠相关的保健品销售明显增长,其中褪黑素成为了明星产品,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褪黑素的销量同比增长57%。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天然荷尔蒙。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这种特性有助于人体调整睡眠状态和睡眠时间。这些生产褪黑素的厂家和企业都是睡眠经济的受益者。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