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12年,我第一次读《看见》,有一节是药家鑫杀人案,撞人后连捅张妙十几刀。网上许多人说药家鑫“应该判死刑”“没有人性”,文中提到一个细节,张妙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药的车牌号,这让药家鑫起了杀机,因为这有可能让父母知道,对他而言“这是天大的事”,柴静说,让父母知道,怎么就是天大的事?后来,房祖名吸*,有一篇谈*父子的文章这样写到:“从小缺失父爱导致人格的缺失,长期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绝望感就会在他的内心慢慢散开”,这当然不足以成为他们犯错的借口,但是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可以说,他们犯的错,他们的人格缺失跟这种心理创伤是有关的?
在心理学上,创伤一般是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损害,而心理创伤就是和一些生活事件相关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成名后的张爱玲喜欢穿与别人不同的衣服,甚至于在别人眼里古怪,在她的传记《小团圆》中,张说小时候继母总是给她穿自己不要的旧衣服,她十分厌恶这些衣服,有了自己的积蓄后第一件事就是买新衣服,她对挣钱和成名的渴望还源于母亲*氏,她坦陈每次向打牌输了的母亲要生活费时,母亲总会“极尽挖苦之能事”,她的内心感到很屈辱。
而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女主人公松子从小缺少父爱,长大后只要别人对她一点点好,便会为他不顾一切不管是对是错,这种对爱的渴望是她悲剧的源头也是她童年创伤的另一种表现。
似乎所有成年后的人格缺失都能从童年时期追根溯源。但这种潜在危险性非常具有迷惑性,比如说在儿童期受到创伤的人并没有产生神经症。弗洛伊德和荣格都强调潜在的无意识幻想的创伤,而反对更流行的脑损害。
如果你觉得这些例子太遥远,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微博上有个话题#说说对你童年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偏爱,恶言恶语,家庭暴力,似乎只是一些生活中常有的事谈不上创伤,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由于人类心理保护性机制,创伤性记忆被压制,到了意识层面以下,简单的说,就是人会选择性遗忘不好的事情,但是,这些记忆却在发挥作用,影响着当事人的行为与情绪,而且,在很多年之后,记忆有可能被唤起。
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Bennington)43岁死于自杀,查斯特从小父母离异,幼时曾遭遇成年男子性侵,他说:“我的生活一直都支离破碎”,很长一段时间,他靠酒精和药物打断轻生念头,“但是却一直很难走出来”。
经常看到新闻上“青少年犯罪团伙”几乎都是没有父母陪伴,没有家庭关爱的人。
“没有家,就不会有归属感。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是不会懂得去爱别人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不完整的受伤的”
成年后我们把这称为人格缺陷。
创伤性事件的第三类是人际间创伤,如童年遭受虐待、性侵、暴力、殴打等。
电影《素媛》里小女孩被性侵到生命垂危,在医院治疗,父亲给她脱裤子时,镜头让人心神俱裂,她奋力挣扎“不要”,想起这个“不要”的原因,你还会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像电影的结尾一样,一切都有了新的开始吗?现在人做的所有努力,反家暴,《未成年人保护法》,反校园暴力,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护孩子免受童年创伤的伤害。
这些心理创伤是情感的负积累,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而这些童年创伤有的被治愈,有的没有。
韩剧《请回答》中,德善是老二,总是被爸妈忽略,过生日要和姐姐在一天过,没有煎蛋,没有哥哥的冰激凌,但是当爸爸说“请你原谅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别人的爸爸”,或许这种创伤就已经被爱治愈,那些委屈或许就不值一提了。
还有《爱的教育》里失去母亲却被老师同学关爱着的小男孩,这说明创伤并不是不可以被处理的,用爱去合上那个小小的伤口。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二都像德善一样有说出自己委屈的机会,也不是每个素媛都会有一个隐藏秘密的糖果包和为她哭泣带她回家的小胖子。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胡萝卜须》,一个红头发长满雀斑的小男孩,他不被父母喜欢,兄弟姐妹欺负他,他在抗争中长大,为了取得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