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摘要:开学适应不良是现在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对第一次来学校、第一次住宿的学生,各种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地突出,主要表现为:想家、易激动、哭泣、离家困难、焦虑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与心理上没有彻底完成分离有关,一般是在3岁左右完成第一价段(身体)的分离与个体化,12-18岁时第二次断乳期意味着心理的分离,这时的孩子对父母、原有观念重新进行审视,重新构建自我,家庭之外的关系更重要,父母此时的理想状态是时进时退。如果在这些方面遇到困难,就需要帮助孩子分化、实践、和解、最终完成独立个体化。案例中对小美的帮助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缓解分离焦虑解决了开学适应的例子。
一、问题描述
小美是一名高三学生,转到新学校一个星期,第一次住宿,不适应,想家,每天哭,影响了睡眠,担心一直不适应影响学习和高考。
小美是复读生,本来已经拿到了一个三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自己没有去,选择了复读,因为自己一直都想考个好大学,初中学习一直很好,但当中考快临近时变的越来越焦虑,担心其他好的同学超过自己,结果发挥失常差一分考上理想的高中,然后高一高二都没有好好学习,用小美的话破罐子破摔,高三自己有些逃避在家就更抑郁了,当时诊断重度抑郁,开始吃药,后面好一些才去的学校,人际交往一直也不强,遇到不开心的事习惯跟爸爸妈妈讲,觉得家是温暖的,跟家人讲会好一些,不像其他同学可以跟同伴倾诉,自己做不到。
成长经历:从小由父母带大,白天在爷爷奶奶家,晚上接回家,爸爸会出差一两个月,妈妈一直在身边,跟妈妈关系很紧密,跟爸爸不远不近;上幼儿园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说明第一阶段的分离基本完成),上小学二年级,由于分班和原来熟悉的同学分开,在教室大哭,印象中妈妈来接自己,坐在自行车后面哭了好久好久,那一次,心里默默决定再也不跟人深入交往了,不敢投入感情了。
二、问题分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美主要问题是分离焦虑,一直未与妈妈完成心理上的分离,过于依赖;另外对自己有高期待,但关键时刻又不敢成功不敢优秀,推测与俄期竞争的问题有关。
1,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分开的焦虑
小美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想家反应(每天哭,控制不住地哭)是没有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分离焦虑,而分离焦虑主要有两方面的焦虑:分开的焦虑,小美表现为一离开家就很崩溃,开始难受,跟妈妈打电话越打越哭,另一方面有分不开的焦虑,比如回到家也并不开心,妈妈让自己去读三本,自己偏偏要复读,这部分是争取独立的表现。
2,父亲角色的缺失加重母女的黏连
小美初中叛逆很严重,当时家里不能管,一管她情绪特别激动,妈妈跟小美一直是以朋友相处,爸爸工作忙,常年加班,心目之中爸爸的位置弱一些,性格也是爸爸随遇而安,妈妈强势一些。
正是妈妈跟小美像朋友的相处方式让妈妈失去了威严,也无法担任父亲的角色,造成父亲的角色缺失,小美规则感弱抗挫折能力低,形成了什么都由着自己,如果不能成功,就退缩逃避的防御模式。
3,存在不合理信念:非好即坏、非黑即白,追求完美
小美存在非黑即白,好与不好的对立观念,很难待在中间的地带,遇到不好的人、事、环境,习惯性逃到好的地方,这样似乎不好就不存在了,其实不好的一面一直存在,需要接受它,小美需要学习接受不好不坏的状态。
小美以前的模式是遇到问题就觉得自己不行(中考,高考都逃回家),结果因为没面对挑战,证明了自己是不行的,然后就慢慢对自己失去自信心,下次觉得还是不行,正确的方式是面临挑战,努力解决问题,面对过去就获得成功的经验,才会有价值感,获得自信。而不是为了自我感觉好,而不断逃避不好的部分。
根据小美的主诉和问题分析,形成初步的帮助小美克服分离焦虑,增强适应能力,可以离开家投入到学习中;长期的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成功。
三、解决方案
针对分析和咨询目标,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家庭辅导、班主任配合、班级辅导四个部分。具体步骤:
第一步,通过对小美的个体辅导,帮助梳理稳定情绪、改变认知、澄清问题,看到自己的成长点。
咨询中帮助小美看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地那么想家,那么想待在家里,原来待在家就抑郁了,现在回家也并不那么开心,让小美想独立的部分渐渐地潜意识意识化,一方面减轻想家的强烈情绪反应,另一方面引导小美成长,而不是一直待在满足里(类似儿童神经症,为了获得父母的关系和爱,让自己在满足中,长大后,由于不成长变的不适应环境)。
咨询主要用了一般化技术(想家很正常),接纳小美的情绪也帮助小美接纳自己的情绪;提供一个过渡性安全基地,相当于过渡性客体(跟小美约好每周一和周五来学校心理咨询室,一方面这里是安全的,另一方面这里是家和学校的过渡空间,咨询师会帮助她陪伴她一段时间,在小美自我功能不够时,咨询师执行她的自我功能,帮助她慢慢适应环境,减轻退缩回家的行为。
帮助小美澄清现在面对的三个心理压力,一个是适应环境,一个是高考压力,还有人际压力,帮小美提高独立负责任的意识,如果可以不逃避高考,可以选择先让家里陪读缓解适应问题,这样高考成功了也会加强自己是可以面对挑战、压力、困难和挫折的信心,适应性自然增强。小美同意也看到了希望,抑郁的情绪缓解了。
帮助小美发现积极资源:自己还是有短暂的时间感觉良好的,帮助小美确定那种美好的感觉,增强自我的功能,原来自己是可以应对的,哪怕是很短,接下来是让这个好的感觉时间长一点。
针对还很想家,考虑从小父亲的力量有所缺失,给予建议:每次想家时给爸爸打电话,减轻跟妈妈的黏连状态,跟爸爸建立连接,另外一方面,尝试跟同学建立连接。
第二步,跟班主任沟通,配合帮助小美适应分离。
咨询后,跟班主任进行沟通和跟进,小美在教室会提出很难受想回宿舍,在宿舍一个人呆着,班主任有些担心焦虑,不知道准假好还是严格要求好,针对这部分给班主任做了焦虑疏解,让班主任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和应对办法,给与明确指导意见:很难受时可以准假回宿舍,前期可以一周给与两三次,后期慢慢减为一次;针对家长对学生的严格反应,直到班主任跟家长沟通带孩子一周回家一次,慢慢再两周回家一次。
第三步,跟家长(妈妈)建立连接,给与辅导建议。
让妈妈参与进来咨询,一方面了解重要的成长信息:
1、小美从小非常顺,成绩好,是学校老师夸奖的典型,家长会都是重点表扬,各种奖都拿了,而且孩子几乎不用怎么努力,玩着成绩就很好(正因为如此小美形成不努力就要成绩好的不现实期待);
2、直到中考之前,崩了一次,由前到了前,因为老师是打压式教育说你这样一定考不上大学,小美开始紧张,给报了一对一全托,但去了几天不去了,学校也不去了,当时妈妈生老二精力达不到,小美中考就落榜了,对她打击挺大的,朋友都考了一中,自己就对自己不自信了,高一高二玩过来的,直到高三,又一次退缩,抑郁在家里,又一次不去学校了,是一个男老师说考高必须去,本来高考也不去考的,结果考了分,达了三本的线,当时小美很坚定说三本就不去,想最少上二本,觉得环境很重要,三本都不学习影响考研,当时还不选天津的学校,选了海南(说明小美有独立的渴望),后来选择复读,结果在来学校前一天,也是犹豫了两小时才下车(分不开的焦虑),刚来挺好的,没想到第二周就不行了。
3,原来小美的性格很开朗,人际关系中是个头,想跟谁玩就跟谁玩,小美性格产生了一次转变:因为5年级的班主任不喜欢小美咋咋呼呼的性格,小美就把自己的性格改了,六年级给孩子转校了,为了更好的学校也为了逃那个老师,性格从此变成文气的,一年都是三好学生,孩子那次觉得成功了(从妈妈的叙述中看到小美内在改变的力量是很强的,这是资源部分;因为班主任给的挫折而转校加重了小美遇到问题逃避的行为模式)。
4,初中暗恋过一个男孩,表白了对方说先学习不恋爱,后来同桌秀喜欢她,但你她不喜欢(说明性心理基本发育正常)。
5,小美初中叛逆很严重,当时不能管,一管她情绪特别激动,妈妈跟小美一直是以朋友相处,爸爸工作忙,常年加班,心目之中爸爸的位置弱一些,性格也是爸爸随遇而安,妈妈强势一些,但妈妈跟孩子像朋友就失去了威严,造成爸爸的角色缺失,规则挫折,管的少,孩子形成了想怎么样由着自己,不能成功,受挫又退缩。
另一方面,根据以上信息,跟妈妈达成一致:可以考虑先陪读缓解小美的适应挑战,让她一心面对高考的挑战,因为从小受挫折少,一下太大也不行,可以慢慢来一点点给挫折,恰当好处的挫折才能帮助小美成长,妈妈同意,先帮助小美面对高考的挑战。
四、效果评估
为了解决小美的适应的问题,总进行了六次个体心理咨询,一次班主任焦虑辅导,一次家长咨询。
学生的反馈:小美明显适应性增强很多,哭泣少了,难受的感觉也减少了,退学的念头没有了,有越来越多平静和美好的感觉,在宿舍虽然也会有难过但很快能调整自己。
家长的反馈:孩子的变化很大,开始会体谅父母了,会脚踏实地想问题了,跟父亲的关系也近了,原来不觉得家人好,现在会说:爸爸妈妈你们怎么这么好,以前我以为所有爸妈都一样,以前总是好高骛远,现在也想踏实学习了,虽然孩子还有不适应,但想着尽量去适应。
班主任的反馈:学生明显适应多了,回宿舍请假次数减少,跟家里打电话的次数也减少了。
五、专业反思与展望
适应性的问题是当下新生开学普遍的问题,一方面与当下家庭结构有关,大部分孩子从小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经历挫折太少,一下子离家住校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有很大的挫折;另一方面,很多孩子还有很明显的分离焦虑,独立分化还没有真正完成,这时候,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就很重要,可以避免让孩子在黑暗中独自摸索,或者挫折太大再退回去寻求父母的帮助,导致独立迟迟完成不了。
在实际的咨询辅导中,发现每一次步入新生活对孩子来说,都意味着挑战,而当陪伴他们走过这段适应期后,孩子便会发出奕奕的光彩,我们这些陪伴者也必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