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意外应该是读完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套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鸿篇巨作,居然被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咬牙啃完了。
《追忆》的难度不在于文本,而在于读者是否能在阅读中保持耐心。普鲁斯特向来反对创作者故弄玄虚,不说人话。他的文字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甚至比想象中的要亲民。因此,《追忆》虽写日常事、无聊事,却能让人读著津津有味。
总之,不管你“有文化”还是“没文化”,都能在《追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去理解普鲁斯特要揭示的“真相”。
而普鲁斯特要揭示的真相就是:万物皆可爱,万事皆可悟。生命中每一个无聊的无关紧要的时刻都值得被感受被珍视被纪录。被你感受过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你这种独一无二的感受和思考也反过来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你。
01关于《追忆》的版本选择及阅读体验
《追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故事。所谓的现在就是过去,而所有的过去也都难以抹去。全书一共有七卷。前半部分在讲故事(文学向),后半部分则对前面的情节进行综合性解释(哲学向)。
至于版本选择,前四卷我选了徐和瑾,第五卷用了周克希,后两卷用了多人合译版。所有版本皆出自译林出版社。徐版的优点是考据严谨,注释详实。周版的优点是行文流畅,没有半点翻译痕迹。这两个版本我都很推荐。
个人认为,《追忆》(卷一)应该是叙述者思维最活跃、情绪最粘稠、最细腻的一卷。
首先,整个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给一个神经症患者做精神分析和催眠治疗:先把他领入他的记忆宫殿,随便找壹个房间,打开门,仔细描述这个房间(布局、摆设、颜色、气味、温度、湿度、亮度),描述房间里的每壹件物品。接著,让他描述这个房间出现过的人和事,以及这个房间对他的意义。
通过他的描述,我终于找到了他的“痛点”。然后根据他的“痛点”,选择壹个特定的记忆点(生命中最美好或最困顿的时刻)。通过改变他的“记忆变量”,构建新的故事场景,重塑他对事件的记忆和感觉。
普鲁斯特的文字画面感很强。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房子的四季,一朵花和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族的兴衰,一段爱情的萌芽和消亡。除了放大每个微小的情绪和不断变更的象徵物什外(比如用各式各样的花暗示人的内心感情进展),他对自然环境的精心描摹总让我想起哈代的《苔丝》。不过,同样是“景随心转”,哈代是“景归景,人归人”,普鲁斯特则是“人、景、梦、忆四合为一”。
普鲁斯特认为,最大的幸福和不幸,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见到,因为幸福和不幸在生活中产生得十分缓慢,使我们无法见到。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变心,而这是最大的痛苦;但我们只有在阅读时、在想像中才能了解这种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变心如同某些自然现象,是相当缓慢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依次看到这变心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甚至不会感到这是变化。
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幸福,那就要学会捕捉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变化,感受并珍惜生命中每个瞬间的美。比如通过一阵风的温度、气味;比如顺著一片叶子的形状和摆动的频率;比如聆听一首曲的前奏,扭曲一幅人像素描的线条。
《追忆》(卷二)主要写了两个事:一是上流社会社交生活的常态及规矩,二是壹个男人在爱情里的不同状态。
社交场上的“我”挑剔、*舌,爱情里的“我”却敏感、脆弱。单恋的部分让人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女孩的部分又让我想起《红楼梦》。因为普鲁斯特笔下壹切关于情欲的描写都十分干净、纯洁、轻盈,完全不同于其他男作家对女性猥琐的意淫和凝视。
我在男主无疾而终的初恋中还看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舔狗式卑微。当然,《追忆》对爱情的诠释和恋爱中男人的内心剖析和《霍乱》壹样细致。
只是《霍乱》里的男主性爱分离(从不同的女人身上获得性的满足,以维持精神上对爱人的忠贞);《追忆》的男主性爱合壹(只能接受所爱之人的爱),失恋后开始把爱情与爱人分开(铁打的爱情,流水的爱人,最后明白爱人只是获得爱情的工具,所谓爱情只是根据个人期待的模式产生。
在爱情的世界裡,我们往往需要同时接受爱人的付出和伤害。人无法在情感上伤害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轻易被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所伤害。
卷三关于人物和作品注释的数量惊人(感谢译者因为这对理解人物思想脉络很重要)。较之于前两卷少年的诗意和爱情的梦幻,卷三的说教和冗长的社交细节描写让人疲惫。这部分展现了男主的生活全貌(社交与写作),以及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成为作家并写出伟大的作品)。
“我”一边在社交生活中获取一种人格美学,一边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在小说中重新体现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既可以把卷三当作是一部《上流社会的社交指南》,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普鲁斯特对美学和文学的批评思考。
这也是我为啥会说注释特别重要(了解作品才能读懂评论,才能把握人物的审美喜好思想脉络)。外婆之死无疑是最让人深刻的部分。普鲁斯特对病患病徵和弥留之际的客观描述真实得让人怀疑他当过医生。社交部分也挺对我胃口的,特别文学和美学部分,但对战争的讨论则和《战争与和平》一样难以下咽。
第四卷正式转入对同性恋的探讨。普鲁斯特似乎认为同性恋比异性恋更能得到“纯粹的性”(没有生育的顾虑)和“纯粹的爱”(挣脱伦理的束缚和超越舆论的勇气)。
关于同性恋的论述有:性慾错乱(以花为喻)、被诅咒被迫害的异族(与犹太族对比)、男同与女同的区别和误解(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男同之间的引诱(熊蜂给兰花授粉)。
较之于前三卷的浪漫和纯情,卷四的选题和描写更大胆露骨。比如卷四的开篇就写了一个“超级海渣”的故事:男人抛弃了同性恋人和女人结婚。在女人孕期又与同性恋人复合,并结交新的同性恋人。为了社会认同和肉体的欢愉,他骗婚姻、出轨,同时伤害了深爱他的男人和女人。普鲁斯特以男人的同性恋人为叙述视角,描写了他从性欲错乱到进入爱情,从被分手到主动介入别人婚姻,再到被背叛、被抛弃的心路历程。
这段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让男人和女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第一次产生了共鸣:每个人在爱情裡感受到的快感和痛感也是相通的。这与性别无关,只与你有没有认真爱过有关。
卷五再次回归到对爱情本质及其阴暗面的挖掘和探讨上。“我”与斯万互为镜像:我们都因为爱而不得不去包容一个女人的过去。但这种包容和妥协并未换来对方的悔改和感激,反而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妒火”。普鲁斯特似乎认为,爱情伴随著痛苦,而嫉妒是爱情的表徵。爱情始于好奇,并毁于因嫉妒所产生的好奇。
爱情让我们强烈地想去了解一个人并佔有一个人。但事实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人心都有留白,而留白的部分都是不可揣度的。最熟悉的人,也可能是最陌生的路人。
我们因无法拥有恋人而不安,因无法得知他的内心而备受折磨。不知让人生疑,故而生忌,继而生怨,最后生恨。爱像监狱。我们困住了对方也困住了自己,我们拥有了对方也失去了自由。
卷六无疑是全集中最好读的一卷。普鲁斯特悲观地告诉我们,人一旦开始去爱,就会充满痛苦。一起前是“求而不得的痒”,一起后是“所得非所愿的恨”。分手前埋怨爱情消磨意志,让人平庸;分手后又为无法戒掉对恋人的惯性而痛。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是个人对宗教的朝圣之旅,那麽追忆便是个人对爱情的探索之旅。爱情的起点在天堂。我们抱着对爱人的幻想进入天堂,并在得知对方的真实面目后跌落地狱。因为想找回最初的美好,我们来到炼狱,反复接受嫉妒与不安的折磨。我们曾经以为,爱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除非自己死了,或者对方死了,这份爱才会结束。
然而,我们忽略了时间和遗忘的力量。当我们对旧爱的记忆支离破碎时,对他的思念便能被对新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