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成功企业家rdquo为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65.html

“成功企业家”为什么喜欢性侵幼女?

文/季龙妹

随着猥亵幼女丑闻的败露,地产富豪王振华从他的事业顶峰跌落。7月3日,上海警方对媒体确认,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因猥亵9岁女童,已被普陀警方刑事拘留。据披露的信息,犯罪行为发生于6月29日下午,地点为万航渡路一家五星级酒店。被猥亵女童事后向在江苏的母亲打电话哭诉,母亲即来沪报警,王振华随即被采取强制措施。目前女童已验伤情,阴道有撕裂伤,构成轻伤。无独有偶,上月,河南另一名成功企业家、原开封天源面业董事长赵志勇,也因奸淫在校初中女学生计25人,被执行死刑。

无论赵志勇还是王振华,他们都是成功的企业家,有着光鲜亮丽的一面。案发前,赵志勇是十三届开封市总商会副会长;尉氏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尉氏县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而王振华更亮丽,案发前是上海市*协委员、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掌控庞大的产业帝国,在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他排名位,拥有财富亿元。然而,问题来了,拥有财富和名誉、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成功企业家,身边不乏年轻漂亮的美女,为什么偏偏“情有独钟”,把黑手伸向未谙人事和世事的幼女呢?

有人认为,王赵的犯罪,是“恋童癖”心理障碍使然。我以为,王赵虽有恋童的倾向,但和严格意义上“恋童癖”还是有区别的。一是“恋童癖”只对孩童产生性欲,不仅有恋女童也有恋男童;二是“恋童癖”有情感色彩,有亲近猥玩“恋”的过程,后者的区别性特征更明显。而王赵之类,无论是使女童“阴道撕裂”的王振华,还是不断轮换实施奸淫少女的赵志勇,其根本就是以发泄兽欲为直接目的,直奔主题,是变态性心理驱使的性侵,是利用生理和心理优势向弱小异性实施的性犯罪。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作为财富、名誉、权力的逻辑延伸,王赵必然把黑手伸向纯洁的处子幼女,既满足超越现实的性幻想,又用“开包”暗合商业成功顺利的心理预期。

分析王赵案例,可以发现,在他们光鲜亮丽的财富名誉背后,躲着一个饥渴性欲但却胆小怕事的灵*。商人的精明谨慎和趋利避害的本能,使他们选择回避与成年异性交往的风险和麻烦,而宁愿在心智尚未成熟,尚不会自卫和抗争的幼女身上发泄性欲。据媒体透露,王振华就是一个“低调、谨慎”的人。王赵案例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性侵幼女”当作一件“生意”来做”,他们利用中间人提供“货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不拖泥带水。第三,也许是一种补偿心理,也许为了更能迷惑人,王赵都会做一些与儿童相关的社会公益。如赵志勇向留守儿童捐赠价值数万元的校服、面粉、食用油等爱心物资;王振华创立关爱青少年的公益品牌——“七色光计划”等。

美国犯罪心理学专家布鲁塞尔博士年对美国36件性侵幼女案做过详细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发现所有性侵儿童(幼女)的罪犯都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这些人大都表面忠厚老实,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但性的欲望和冲动一点不比正常人差。这些人当中大部分已有家室,有正常的性伴侣,但他们依然对其他异性抱有强烈的性幻想、性渴望。由于他们大都胆小怕事,不敢向正常的成年女性提出性要求,所以总是选择年幼的女童作为发泄性欲的对象,他们认为幼女对性没有预防和抵御能力,即便受到性的侵扰,幼女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正常的爱抚慰或爱表达。其次,对幼女实施性侵害比较容易得手,不会引起剧烈的反抗或严重的后果。另外,在实施性侵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会相对比较平稳,不会像对成年人实施性侵,压力会很大,常常忐忑不安,心有余悸。

财富的宠大,荣誉的光环,并不能掩盖心灵的变态和人格的卑微。布鲁塞尔的描述,十分传神地勾勒出王赵光鲜外表下面那个小人。由此也可以推断,作为一种变态性行为方式,王振华暴露的猥亵女童案,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季龙妹介绍

上海心灵花园首席心理咨询师

首席儿童青少年和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

知名电视媒体心理支持咨询师

新民晚报、现代家庭、环球时报等心理支持咨询师

特长:儿童青少年、婚姻情感、职业规划、惊恐失眠強迫恐惧抑郁等疑难神经症的心理咨询

往期相关文章:

范冰冰*分手:向爱情告别要体面但不要矫情

“体制女”轻生之迷:女人也怕入错行

币圈大佬自杀心理真相:创业,让*徒走开!

人格论:屈原的崇高和分析师的卑微

亲爱的孩子,爸妈感恩有你

任正非:人格魅力打造的东方不败

陪娃写作业抓狂:你所不知道的心理真相

母亲节:怎样做一个真正爱着的母亲

大学女生为救同学身挡8刀:本能的善良,让我如此感动

北大学子弑母案:有一种母爱,正在培养“冷血”特征的孩子

少年跳桥反思育子理念: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花季女儿因网贷自尽,父亲:心碎之后是自责

清明节究竟能不能互致快乐?

袁立的第三次“姐弟恋”能否长久?

流浪者沈巍:都云拾荒痴,谁解其中味?

夸夸群:廉价求抱下的自我纵容和群体陶醉

愚忠还是“人格分离”:从陈布雷之死想到职业选择

“初二现象”:生命教育不能缺席!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