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个人终身的过程,在成长的路上有的人认为是快乐的,有的人认为是痛苦的,也有的人认为是烦恼而无趣的;有的人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增加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然而也有的人虽年龄在增长,但阅历、知识、思想却相对很停滞,并习惯性地在成长的路上给自己找“绊脚石”,并把这种行为也误认为是成长。“绊脚石”有以下四种特点:
一、不面对问题
不少人有一个习惯,自己不去面对问题,把自己不如意的事情归咎到别人和家庭原因,有些人看似学历很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习惯性的不去面对,忘了自己才是处理问题的主体,自己是一个有功能的人,是一个对自己负主要责任的人。家庭对个体是有影响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假如父母给自己操办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让自己滋生惰性,降低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不虚心学习
在成长中,不愿意学习提升自己,有时遇到他人的好意传授,鼓励其成长,都显得极其不耐烦而不愿接受,总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没有按自己的愿望帮助自己。即便是请他人帮忙为自己分析问题的缘故时,本人也会立马表现出什么都懂的态度,似乎把自己会的东西讲的头头是道,但往往不付出任何实际行动,把人生原本该努力的时间都白白的浪费掉。
三、享受当下困局
人遇到困境时,不愿意去突破困境,反而利用困境,习惯性地把自己退回到未成年人似的状态中,并把自己放入到一些虚幻的角色里,其目的是去享受这种状态。有这样行为的人假如父母还健在,容易制造出与父母的边界模糊,让父母觉得孩子的能力不够,还不能独立自主的判别世事,从而继续保护、迁就。享受当下困局的人是对自信心的一种自我贬低,也不利于自我功能的实践和开发。
四、为自己造成不可改变的局面
当遇到问题时总喜欢把现实问题夸大,造成不可逆转的假象,为自己营造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欠缺机遇和平台,博取他人的怜悯、同情,让自我找到“退缩”的理由,卷入在悲情、自哀的状态中。其实这种是对问题与自我能力没有做到合理的评估,往往把自我沉浸在自卑、骄傲的情绪里。
消除“绊脚石”有以下两条:1、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2、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让个人的学习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思想更趋于成熟。
作者曾红兵:心理咨询师,健恩心灵工作室发起人之一,中国心理学会广东分会注册会员,珠海心理健康促进会会员,珠海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公益咨询师,珠海工会工友驿站兼职咨询师,积极心理学研究员。取向:精神分析(含梦的解析)+后现代心理治疗,诗词与心理。主要辅导方向:神经症性抑郁、焦虑、强迫;婚恋与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