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每个人对美好的生活有着向往和憧憬,希望美好的生活可以带来幸福和快乐。
但是,人们的就业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还有当前一直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年轻人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
年轻人所居住的大城市更多的是陌生人,缺少归属感,与安全感,这些都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感到孤独,变得沉默,焦虑抑郁。
这些心理问题,让人们不爱交往,精神萎靡,悲伤痛苦,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这种现象也给社会、工作、家庭生活带来了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抑郁”也是人们所说的“忧郁”,多次出现在各种社交网站、新闻门户网站及多家媒体报道中。在百度中输入“抑郁”关键词,会搜索出十亿条信息项目。
如果在百度新闻中输入“抑郁”关键词,会出现三十九万条信息项目。在生活中,抑郁可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被比拟成普通“感冒”,因为“感冒”发作的次数较为频繁,也因为绝大部分人在生命的进程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抑郁。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不同痛苦,如丧失亲人、朋友和伙伴的悲哀,也有没有达到设定目的或达到理想彼岸的沮丧和失望。抑郁一般是指个体表现出心情低落、孤独、悲伤、不快乐等抑郁负性情绪。
抑郁与抑郁症大体相似但有所不同,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表现出极度沮丧、无价值感、疲惫空虚,无法感受到快乐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普通人所体验到的抑郁痛苦情绪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只是他们所体验到的症状的一种。
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抑郁的病人,根据其症状的严重性和病重程度来进行治疗。症状轻的患者,治疗抑郁只需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治疗症状恶劣的抑郁病人正常要花很多年。
当代社会压力大,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抑郁让人精神萎靡不振,痛苦难受,不爱社交,给家人带了压力和痛苦,同时由于抑郁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也给公司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
欧洲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关于抑郁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频繁发作的抑郁患者在成年期有20%医院里度过,20%的抑郁症患者由于经受抑郁痛苦的症状完全失去工作的能力。
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在美国精神科住院占有比率最大。在精神卫生领域,抑郁症应受到心理医生、患者、各级领导的重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据Klein的研究表明,与影响人类的其他任何一个疾病相比,抑郁症带给人更大的痛苦。在美国,医院进行诊断的的患者中,精神分裂症位列第一,抑郁症位列第二。
医院进行诊断、咨询和救治,抑郁症的患病率相比精神分裂症,在医院外抑郁症的患病率更高,粗略估计,前者是后者的五倍。
抑郁和抑郁症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如童年创伤、人格和成长环境。具体说来,童年时期有过身体虐待的创伤经历的个体,很有可能罹患抑郁、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
童年时期有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个体罹患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情感虐待,伤害更为严重,可能导致自卑、低自尊、人格障碍。
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自尊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凌宇、杨娟等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影响青少年抑郁,并且自尊在童年期创伤经历和抑郁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高自尊对个人罹患抑郁有着保护作用,但低自尊的人罹患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理论研究,当前主要采用易感性—压力模型来解释。
该模型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会患有抑郁症的易感性,但是其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抑郁易感性是一个人内在且稳定的心理因素。
当个体遭遇压力情境,这时压力情境与内在抑郁易感性之间产生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此时可以知道人格易感性与抑郁之间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且对抑郁成因有一定的解释力。
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对童年创伤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均表明,童年创伤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格是人们行为模式且此模式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面对相同的情境人们表现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换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人格特质;在遭遇不同的情境时,有些人总是能看到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并表现出愉悦、希望、热情;有些人总是看到事情的悲观消极的一面,并表现出消极、悲观、失落。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
生物遗传和生活社会环境两方面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些对不良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儿童,儿童在童年期遭遇身体和精神上虐待和忽视,会导致不良人格的发生,出现人格偏差。
儿童长期的遭受性和躯体虐待,很大几率上会罹患人格障碍,同时不良家庭是儿童遭遇虐待的重要因素,建设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助孩子身心成长。
研究表明,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与有效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有重要的关系。
父母过于强调僵化的规则、要求严格服从权威、过分保护和溺爱、给孩子太多的自由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孩子性格古怪固执、退缩和易焦虑。
成人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多种,其中一种与童年创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童年遭受暴虐。Bifulco等人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一般心理创伤,遭受过躯体和情感虐待更容易罹患严重的抑郁症且个体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的伤害程度与抑郁水平高低成正相关。
进一步对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Gold与其他研究者均认为儿童遭受躯体和情感虐待这些事件会对儿童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良认知模式对抑郁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抑郁的发生进一步对不良认知模式进行了巩固,形成了恶性循环。
童年遭受虐待对孩子的躯体、性格、气质等方面有着不良影响。此外,除了Gold等人的研究外,还有其他研究者亦证实了抑郁易感人格特征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可以进一步研究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关系
通过童年创伤与抑郁的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童年创伤与抑郁呈显著的正相关,且童年创伤对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除了完美主义维度,童年期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其它各维度显著相关。童年期创伤对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再一次验证了童年的躯体、精神、躯体和精神忽视,恶劣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显著正相关在本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进一步明确,抑郁易感人格是童年创伤与当前抑郁症状关系间的重要的中间因素。
本研究探讨了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我专注对当前抑郁的影响发挥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个体遭受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个体表现较高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的人格,这些人格特征慢慢发展是最终导致成年期抑郁的基础。
此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KarenHorney等人判断,即不良的童年经验尤其是遭到虐待塑造了某种不良人格结构,这是个体成年以后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基础。童年创伤对当前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接近于以抑郁易感人格为中介因素的间接效应。
这提示童年创伤对抑郁的影响一方面可能是通过生物学机制直接发挥的,另一方面可能的是除人格因素外,童年创伤与抑郁的关系尚存在如归因风格、自尊等其他中间因素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表明,抑郁易感人格的自我专注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