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20%~60%。中医认为PSD属于郁证、不寐、脏躁等病证范畴。由于脑卒中后受到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愤懑郁怒,肝气郁结;忧愁思虑,脾失健运,导致肝郁脾虚,形成气、血、痰、火、湿、食等六郁,气机不畅,肝脾不和,心神被扰,阴阳失调。方法:所有脑血管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2,且经脑CT或MRI证实,无明显失语及意识障碍痴呆,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严重心肺疾病、精神疾病、原有神经症、抑郁症等病史,能完成各项观察评分,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13中抑郁发作症状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18分(前17项),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scalefordepressin,SDS)标准评分≥50分。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方法,将3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分别用解郁丸(中药组18例)每次4g,每日2次,共6周。对照组:盐酸阿米替林(对照组14例)口服盐酸阿米替林,每次25mg,每日分早晚两次口服,共6周。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药物疗效,用制作用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皮反应。治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75%有效:HAMD评分减少25%~75%无效:评分减少≤25%。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SDS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中药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结论:解郁九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盐酸阿米替林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少。1、两组临床疗效:患者进行6周治疗后,中药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对比
组别
n
治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例)
中药组
18
1
13
4
14/18
对照组
14
1
9
4
10/14
2、两组HAMD评定(见表4)HAMD量表分值从治疗第2周起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而治疗后2周、4周、6周HAMD量表分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6周
中药组
18
12.31±3.10
11.07±3.37*
10.01±2.57*
9.08±2.75*
对照组
14
12.82±2.82
11.15±2.61
10.13±2.66
9.55±2.54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
3、两组SDS评定两组患者SDS量表分值均从治疗第2周末起明显下降,且一直持续至第6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郁丸与盐酸阿米替林对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整体疗效与起效时间相同。详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6周
中药组
18
60.69±3.22
58.25±3.51*
56.09±3.81*
55.92±4.50*
对照组
14
61.09±3.08
58.76±3.59
57.06±3.62
56.55±3.80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P<0.01
4、两组TESS评定(见表4)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6周末进行TESS副反应量表评分。治疗过程中中药组TESS量表分值持续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ESS量表分值在上升后,逐渐下降,说明患者对该药逐渐适应而TESS量表分值逐渐下降。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依次为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悸、头晕、头痛、嗜睡、排尿闲难、出汗、直立性虚脱等。
中药组中曾出现轻微头痛、躯干疲劳。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体温、血压等项目均在正常范围。
表4两组治疗前后TESS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6周
中药组
18
4.15±1.63
3.86±1.09*
3.26±2.61*
对照组
14
9.51±2.82
13.21±3.02
11.26±2.28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
*李瑞红.解郁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7(09):-.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