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湖南师大一名女大学生在宿舍内自杀。
这个女生生前曾在学院兼职学生工作。寻死动机疑似因被强塞工作任务,多次提辞职被拒。
第一次寻死被男友劝阻,第二次寻死只留下遗书。
据女孩家人所说,女孩最近几个月在学院工作,经常熬夜到凌晨,身心备受折磨,老师却不同意她辞职。
或许,真的有人把这当成“锻炼”,以为多参与社会实践,早点适应工作压力,是有益的。
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学生社会经验相对浅薄,世界观没有社会人那么成熟,很容易把一件微小的事情放大。
面对老师“不合理”的要求,又不能辞职,对她来说有多煎熬。
女生的离世,让人惋惜。
同时,也让人深思:有多少人,还在“理直气壮提要求”这件事上独自挣扎?
我们没有经历过当事人所经历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对去对他们进行评价。一个人要经历多大的绝望和打击,才能去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去直面死亡。选择死之前,他们肯定为了活下去努力过,可是最后发现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已经掉入了黑暗的深渊,走投无路,无论自己怎么挣扎,都无法逃离,最终被死亡的深渊所吞噬。
据教育部数据,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三千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背后是三千万个家庭,更是三千万个家庭的心血。可是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又有几人真正关心过。以上几起事件,都将矛头指向了老师,我们不了解事件的详细经过,无权在此进行评论。
可是这也反映出,在高校这个小型社会中,如何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以及各自的性格。
可还是建议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学会换位思考,老师曾经也是学生,现在的学生将来也可能成为老师,相互之间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另外,高校也应该拓宽学生在受到不公和伤害之后,向上级反映诉求的渠道和相关解决机制,毕竟在老师面前,学生相对弱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内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张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内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内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学生都以自己习惯性的方式应对着环境的变化与压力,应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入学适应过渡期的长短。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对理解新生入学适应有很大帮助。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同一性形成状况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学业和社会适应,同一性混乱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居住地环境等。有学者研究了新生与父母关系对入学适应的影响,发现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入学适应有更积极的影响。这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表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主体;相互尊重各自的观点;经常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尤其来自家庭的支持,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一位长者或知心朋友的激励和建议可能会使他们拨云见日,更加积极地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此外,大学生以往居住地与大学所在地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因素之一。
(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以下建议和措施可以用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p>
(1)尽快帮助新生了解、熟悉学校环境;
(2)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兼顾;
(3)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专业;
(4)引导学生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5)组织新生、教师、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某一主题活动,帮助新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
(6)设计并组织针对新生的团体辅导计划,让新生能从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7)告知新生获得有效帮助的各种渠道(如校内心理咨询门诊等)。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一)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1.认知原因
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过高评价自己,过低评价对方,就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盛气凌人、狂妄自大;相反,过低评价自己,过高评价对方,则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畏畏缩缩、自抑自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交往行为,如对交往的交互性原则认识不足就会导致交往中对某一方利害的过度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