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3日晚,一则关键词为
“大学教材”;“同性恋”;“性心理障碍”
的热搜引爆了朋友圈
点开这篇文的朋友对这件事情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此处不予赘述。总的来说前半部分的视频的含义就是,这本年出版的大学心理学教材有很明显的问题:1.把同性恋归为常见的性心理障碍。2.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ICD-10)中去除3.在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确诊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
老实说,我看到这则热搜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还会把同性恋当作疾病呢?
接着我看到暨南大学出版社给出的回复: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服从等级诊断和国际疾病分类,沿用了ICD-10的名词解释。ICD-10为WHO标准。
-----------------------------------------------------------------------
“迷惑,CCMD-3是什么*
ICD-10又是什么*?他们都说了什么?”
时间轴如此:
从时间轴可以明显看出来,中国对于同性恋完全去病化的路程是在不断进步但是又总是慢于国际一步的。
所以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年的中国,在依照ICD-10名词解释的中国,同性恋,究竟是不是一种病,或者又是不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因为跨越时代背景谈学术,相当于告诉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
新华网报道
北京青年报报道
翻查ICD-10,CCMD-3,以及发布时新闻报纸报道,可以发现,在抛掉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达成共识:在年,同性恋被普遍接受的称谓是:性心理障碍。同时在百度设置搜索时间为年,对同性恋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对同性恋与性心理障碍的界限也并不明显。考虑到期间没有新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出台,以及书籍出版的滞后性,可以说:年的舆论背景约等于年书籍出版的背景,年的精神障碍认证标准等于年精神障碍认证标准。
-------------------------------------------------------------------------------------
所以我们返回这本书上的言论:
基于当时背景,我们从头到尾扒一扒这几段话:
第一句:根据上述查证,同性恋为常见的性心理障碍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接着:“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吗?作为非专业人士确实难以界定两者的关系,于是百度了一番,结果如下:同时我还查阅了CCMD-3的相关说明:62.3性指向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这是CCMD—3纳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在国内有继续保留或增添的必要。如神经症、复发性躁狂症、同性恋等。综上两点可以知道,性心理障碍和性变态是两种难以界定的现象,因此此处对于同性恋的根本定义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同时CCMD-3引入性心理障碍这一定义主要是针对因自身性取向而产生烦恼从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群。此处我认为应该结合这点与下面这段话一起来讲:
“与人类绝大多数性爱方式相比,可以认为同性恋是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
在年及之前,在同性恋被归为是常见的性心理障碍的背景下,作为一本教材,可以说是有所偏颇,但也绝不是非黑即白。
所以如果真的要挑毛病,我认为只有这句话有问题。
总结一下
总结来说,这本书从学术角度来说,问题真的不大,但是从现时意义来说,放在现在他确实是过时的垃圾。那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这本书正名洗白,说这本书放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仍然是正确的。而是这本书或者说所有书写作的出发点是学术的观点,是那个年代的行业观点,反对这一点的不妨去问问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是如何分类同性恋的。“根据通行的理论并不会为了某个人说什么就去修订什么。”说句题外话,包括网络上对于同性恋的谩骂也好,不理解也好,都很难说是大学教育造成的。与其穷追不舍地DISS一本13年根据时代背景发布18年根据最新通则修改了的课本,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我国对同性恋的定义永远落后WHO。
—————————————————————————
最后,祝中国同性恋婚姻早日合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