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究竟有没有器质性基础?
这是一个沉重而庞杂的问题。因为按照经典的精神病学理论,精神疾病是没有器质性基础的,其各种理化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都是正常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临床表现、对照各种量表所作出的。
但精神疾病却可以通过某些药物得到缓解甚至控制,而药物必然是通过与机体某一类的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各种体液因子及神经递质的传导,最终影响至人的情绪。这一过程无疑是物质的,是有器质性基础的,而绝非通过所谓的缥缈的精神控制来实现。
我们总能找到极端的例子。在和平、幸福、个人权利张扬、社会福利有充分保障的社会中,同样有数量不菲的抑郁症患者;在动乱、人性扭曲、大清洗、冤狱横行的年代,仍然有坚强存活并活得很好的人存在——虽然后一种环境下抑郁和自杀的比例明显偏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显然,把抑郁症简单地说成是“普通的悲伤、失落,矫情和故作姿态”等等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的大脑内有复杂的神经递质平衡机制,而人极端情绪的实质是神经递质的失衡和紊乱。我们大脑会分泌许多神经递质,它们不仅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起到调节情绪的效果,比如5-羟色胺就是让人感觉愉悦的一类神经递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出现异常变化,你的大脑就可能因此丧失了“追寻快乐”的能力。
而哪些人的神经递质容易出现失衡和紊乱?是否有某些可以预判的特征性的变化?而一旦这些特征性的变化搞清楚后,我们就可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自己的心情,也可以甄别出某人抑郁症的易患程度。这些未解之谜都是抑郁症研究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