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心理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
这是年“第5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上的发言,曾被收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第9卷增刊65—71页,后经作者整理编入曾文星主编的《华人的心理与治疗》
发展中国人自己的特殊心理治疗,其必要性的理由是,只有植根于某种文化的心理治疗对于该文化的人们才是最容易接受和最有效的。
不少中国心理治疗者在传统中医的经典文献里进行发掘,这是不够的。道理很简单:阴阳五行本身是一种自然哲学,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不能直接推导出任何一种确定的心理学理论,也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心理治疗。古希腊有各式各样的自然哲学,如万物的本源是水,万物的本源是火等。在这些自然哲学指导下能产生什么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呢?显然是不曾有过的,将来也不会出现。
还有一点,巫术式的心理治疗是所有文化都有或曾经有过的,但这不符合现代文化的要求,而一般性的心理社会支持、暗示和发泄等并不是现代心理治疗的特征,也不是任何一种特殊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主要形式。
人们公认,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种人文哲学。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两种思想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做初步的探讨。
下面,先简单介绍孔子的有关思想(分两个标题)和老子的有关思想(在“效法自然”这一个标题下),然后进行讨论。
一、分析孔子的思想
1.知命——对个人潜力的局限的理解
天命和天道虽然有关,但两者并非同一范畴。天道是一个纯客观范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行有常”说的便是天道。天命是一个天人关系范畴,它也许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某种特点。
殷、周时,天命是一个有神论的观念,有时也叫做上帝。“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书?汤誓》)。”这是汤伐夏的誓词,说的是,夏氏有罪,我不敢不遵从上帝的命令,进行纠正。《尚书》所表达的上述天与人的关系是主宰与被主宰制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但大大地淡化了人格神的内容:“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以下引论语只标篇名)。”这就是说,孔子相信,他的“道”(*治主张与理想)能不能实现,取决于“天命”,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行动为转移。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这种主宰意义的天命并不是孔子天命的唯一内容。
“天生德于予(《述而》)。”可见,孔子相信,他生来就有善的品质,这是天赋。这一观念到了《中庸》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更加明确的表述:“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天赋予人的叫做性。
显然,孔子的“天命”具有两重性,一是主宰意义的天命,一是赋予意义的天命。
面对赋予意义的天命,孔子是富于使命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人讥笑孔子,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然而,这确实是我国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一个主要历史渊源。
面对主宰意义的天命,孔子的态度是健康的:
“不怨天,不尤人(《宪问》)。”
“饭疏食饮水,曲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孔子强调“知命”。
“五十而知天命。”这表明,孔子把“知天命”看做他毕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个较髙的阶段。“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这里,“知命”有双重含义:①“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面对个人无法改变的事,“知命”便不会悲观厌世或怨天尤人;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既然大家天赋之性差不多,那么,一切就看我们每个人后天的环境和教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和肯不肯努力了。
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古代某些不可能的事现在成为可能。但是人生的根本矛盾并没有也不会改变,通俗地说,并非一个人想要得到的就一定能得到。
所谓知命,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另一方面也知道客观规律绝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换句话说,对个人的潜力和局限性两方面都有良好的理解。精神不健康的人恰好相反:对于自己能够而又应该做的往往推卸责任,强求于人甚至倭过于人,而对个人的局限性却不原意承认,倾向于自我强求甚至自我苛求,这就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尖锐化和心理冲突的痛苦加剧。
2.行动?体验?志向对心理的着重点
孔子很强调行动。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说得好听,超过了实际行动,孔子以为是可耻的。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划(《雍也》)。”这里,孔子承认人们的能力有大小,力不足的人走到中途走不动了当然只好停下来。但是冉求强调了“力不足”,如果事先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不肯努力,这就不对了。
孔子并非单纯看重行动,他也同样重视行动时的情感体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论语》的编者把孔子的这句话冠于书首,这是值得玩味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知学也(《卫灵公》)。”孔子用他的亲身经验告诉人们,不能只思不学。但光有学习的行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就精神卫生而言,“不亦说乎”也许比“学而时习之”更加重要。不努力学习充其量不过是学无所成,但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而硬逼着自己学,却可能学出神经症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乐于学习,爱好学习,比单纯的“知”要好得多。活到老而能学到老的,没有一个不是爱好学习的人。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这话生动地表明,孔子并不伪装清高。只要能发财,即使替人家赶车,他也愿意干。如果发不了财呢?那就“从吾所好”。有些人追求名利权势,即使得不到,也不肯罢休,终于身心交痒,含恨而死。看来,这些人除了名利权势之外,没有个人之“所好”,这是主要的根源。由此可见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性。有所好,便不至于一条死胡同走到底,碰了壁也不回头。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孔子在这里谈到,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还要看他之所由来(即走过的人生道路),当然也就可以推测他的走向,但是这还不够,还要看他安于何种处境,也就是有何兴趣爱好和达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就再也无法掩盖了。
也许,孔子过分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而对其他方面重视不够,甚至有所轻视和忽视,但是如果我们抛开道德的内容,只看心理的形式,还是可以从孔子的言论中挖掘出有精神卫生意义的东西来的。举几个例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抛开君子和小人的道德涵义不谈,胸怀坦荡难道不比终日愁眉苦脸要健康么!?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所谓泰,这里指内心安详稳定,这无疑是健康的一种表现。
“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孔子把内心平安看得比财富更重要。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其实,精神卫生水平高的人跟“仁者”一样,无须戴着面具过日子,也无须压抑自己的好恶;而缺乏相对独立的个人价值观的人,喜欢别人却不好意思表现出来,憎恶别人又害怕遭报复而不敢有所流露,这就难怪他们要叹着气说:“活得太累了。”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我们如果不管一个人所内疚者究为何事,孔子这话倒是深刻地揭示了心理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卫灵公》)。”“恕”的意思是宽容、原谅、谅解。尽管孔子生活的社会跟今天的社会大不相同,但宽容仍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很多神经症病人的自我折磨跟他们对亲人不宽容是直接相联系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同”意味着强求一律,这很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宽容别人的“不同”,倒是容易造就人际相互作用时的和谐气氛。
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社会的规范“矩”跟个人的自由“从心所欲”达到了完全契合,或者说,社会的规范已经内在化而成为个人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且人格是完整而独立的。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抛开古今不谈,充实自己和专门做给人家看,哪种心理更健康,不是很清楚么?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抛开君子小人之分不谈,独立自主精神比依赖别人的心理明显地要更加健康。
尽管强调道德,孔子还是清楚地看到,人们并不都是道德髙尚的。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这是事实。因此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卫灵公》)”。孔子的教育原理和实施对于心理治疗是大可借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现代汉语“启发”一词便是来源于此。唐满先的白话译文是:“我不到学生苦思冥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这跟现代心理治疗在方法上不是很近似么?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由于冉求遇事退缩,孔子便鼓励他往前走,而子路好勇胜人,孔子便有意加以抑制.这种因材施教的方针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近取譬”指以身边的事情推己及人去对待别人,这跟现代心理治疗强调的“投情(empathy)”是非常近似的。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尤贤乎己(《阳货》)。”对于难教诲的人孔子并不苛求,确实,做做下棋的游戏,总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好得多。
《论语》里有许多孔子阐述“仁”的言论,这既揭示了“仁”的丰富内涵,也可以视为因材施教的大量实例。事实上,不同的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绝不雷同,这是值得心理治疗者思考的。因为病人常常会提出精神病或神经症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类的大问题,不仅不同的病人我们应给予不同的回答,即使同一病人在治疗上的不同阶段,我们对这类问题的讨论也应该有不同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行动和体验以外,孔子还特别重视一个人的“志”。
“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的人本思想在这里表现得十分鲜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可见少年立志十分重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忙》)。”强调的是专注于自我的完善化。
《论语》有两处(《公冶长》和《先进》)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各言其志”的生动活泼的场面,这都是教育的范例,也不妨视之为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不了解一个人的“志”便不能说对这个人有充分的了解。这个原则完全适用于心理治疗,实际上很多神经症病人并不明白自己所“志”为何。这就要求心理治疗者帮助他们加以澄清,一旦明确了自己的“志”,一切就都好办多了。
二、澄淸老子的思想
效法自然——基本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道”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以下引《老子》只标章数)。”
“常道”是所有可以说清楚的、“非常道”背后那个永恒的“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范畴。《老子》有不少地方富于深刻难懂的哲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第二十五章)。”此处的“道”与人及自然都直接联系上了,可以视为形而下的“道”,通俗地说便是人生之道,亦即自然之道,本文的讨论限于这一层次。
“自”指自己、事物本身;“然”的意思是“这样,如此”。草木春生夏长秋实冬残,动物随它们的本性和环境的变化而活动,它们本身一直就是这样,所以叫做自然。人却不这样,好自作主张,如果主张违背了自然,便是不符合“道”。老子认为,那就迟早要遭殃:“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因此老子告诉我们要效法自然,做一个符合“道”的人,如此,则“没身不殆”(第十六章)、“大顺”(第六十五章)。
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老子主张“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这是一种误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求学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学的结果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多。“为道”的目的是去掉不符合自然的妄念,其结果妄念一天天减少,最后达到不妄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对此不妨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理解:太阳提供光热,地球提供土地,万物才赖以生存繁衍,但是太阳和地球只是“自然”,并不抱什么目的,结果却成全了万物——“无不为”。
人们也许会怀疑老子本人是否达到了这种完全顺其自然的境界?这其实无关紧要,哲学家的话往往是理想的,只要他朝着理想走去,也就可以说他是忠实于自己的哲学了。何况,哲学家的思想远比他们的行为重要得多。
“为无为,事无为,味无为(第六十二章)。”这意思是说,抱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打搅的方式去行事,去体会无为的境界。
“以顺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不敢为”应理解为不违背万物之自然去妄作妄为。
假如“无为”意味着什么也不做,毫无行为,人怎么能活下去呢?这显然行不通。实际上,《老子》在很多地方谈到了行动,例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四十一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王力说“至饮食之欲与生俱来,非特不宜禁遏,且必恣其自然。……所谓甘者,食可饱也;所谓美者,衣之可温也。”
可见,老子思想并非禁欲主义,也不要求人们像达摩祖师那样面壁十年,形同木偶。
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来自养生家和医家。对此王力说:“河上公注多养生家言,而老子非谈养生者,故河上注根本错误。”
“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老子认为,只有把身体置之度外才能活得更好,看一看疑病症者和焦虑症者的情况,这道理就更加明白易懂。整天怕病怕死,对可能性很小的危险恐惧不安,这样地活着岂不是活受罪?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这话应该按王弼《老子注》来理解:“身殁而道尤存。”不可以神仙之说附会之。
“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第五十章)。”这意思是说从生到死自然寿终者占十分之三,自然夭亡者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寿终却自趋死地者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些人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了。“不摄生为善摄生。”王力这话,盖深得“外其身而身存”的老子旨意。
“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第十三章)。”这真是一种透底的说法。既然一切祸根都来自“吾有身”,念念不忘“身”,徒然增加痛苦罢了。超越的思想之价值于此可见。
“天长地久,天地之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第七章)。”“自生”指自作主张、妄图长生。
“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陈鼓应译的白话是:“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不明白这一点恐怕很难读懂《老子》。
王力在《老子研究》一书开头写道:“老子之道,以自然为来源。”确实,老子认为自然蕴藏着大智慧,人只有小聪明。因此,人的唯一出路是“法自然”。不妨想象,假如上帝命人做天地的主宰,人能够设计出人类在数百万年中生存发展的诸多条件吗?显然,人的小聪明完全不堪此重任。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既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又曰:“慈”,岂非自相龃龉?其实不然。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可见,老子的“慈”,是一种“大道泛焉,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的心态,而“仁”却是有等差、有偏袒的。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老子的“慈”就是这样一种东西,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愈多。
“寡欲(第十九章)”而并不断绝欲根,无死而又贵身,章太炎先生的阐释十分精当:“人民困饿之厄,寒燠之眚,鳏寡之戚,无欲者不能体觉也。虽尝有欲,足以顺志娱形者,则忘之。……夫不持灵台而爱其身,涤除玄览而贵其患,义不相害,道在并行矣(转引自王力:《老子研究》)。”
老子的这种善于与人同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而健康的。
老子的“俭”,当然包含朴素的物质生活这个意思。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
但更重要的是,“俭啬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也;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王力》)。”通俗地说。俭的关键是,不要劳神费心,不要妄思妄念。所以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相近似,而根本思想则在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王力写道:“老子一书,凡论及人事之处,无一非出于自然,亦无一非出于反弱二途。”这是深得老子主旨之言。
运动有一定的方向,这是表面,深入一层便不难发现,进包含退,往包含返,得包含失,生包含死,一定方向的运动总是包含相反方向运动的潜在趋势。
“道之用”也就是所谓道效,老子不是功利主义者,也不蓄意去追求功利,但并不否认和抹杀功利。按照“道”去生活,道效是客观上必然的副产品。“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我自然”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是这样”,既不认为受了谁的恩赐,也不觉得自己在有意而为之。“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顺其自然而已。
综观《老子》,要点在于一种态度,这就是自然的人生态度。反者,“反其真也(王弼注第六十五章)”,也就是力图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由文返朴,由博反约,不聚敛,不积蓄,不居功,不骄矜,少造作伪饰,不耍小聪明,知止不殆,如此等等。
三、讨论
以上只是摘取了《论语》和《老子》两书中明确地可以应用于现代心理治疗的部分思想内容,这当然是一种初步和浅层次的工作。
1.儒道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两千多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早已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整合了起来。荀子和孟子是享有同样学术地位的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家,但荀子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成分,所谓刑名之学在哲学上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派生物。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们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李斯相秦,对秦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韩非子》一书中,除了法家思想和论述以外,还有《解老》和《喻老》两篇,都是直接阐述和发挥老子思想的论著。两千年来,我国士大夫大多是“儒表道理”的,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2.人文思想的比较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对不同人文思想进行比较,有助于把研究深入下去。
人文思想的比较可以考虑5个范畴:人性、人际关系、人与自然、时间观、活动(行为)偏好(根据F.Ibrahim略加修改)。
就人性而言,孔子和老子都倾向于性善说;而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意味着,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似乎是一种性恶说。当然,荀子也主张性恶,所以他认为“礼”(社会行为规范)、“法”(法律和法制)和教育是必要的。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老子强调两者和谐共存,孔子倾向于自然主宰人,但并不抹杀而是强调人的使命和自觉修养;西方文化倾向于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荀子因主张“人定胜天”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与西方文化近似。
就时间而言,老子是过去取向(“反者,道之动”,王弼注:反者,返也),孔子是现在取向(“子不语怪力乱神”,见《述而》)。凡相信天堂或来世者都是将来取向的,有人认为,宗教使超越成为可能。其实,宗教是一种外在超越,即借助外在于人的神而超越,中国文化则可以视为一种内在超越:孔子通过道德的自我完美而超越(“朝闻道,夕死可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则在“法自然”的“为道”的过程中超越。
就活动或行为而言,老子偏好自我的自发表现的活动,孔子偏好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实践中促进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而西方人偏好致力于可用客观标准评估成就的活动。
精神分析以本能为基本和核心的概念,被视为一种深度心理学。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可以说是一种高度心理学,老子思想似乎与存在主义有近似之处,但存在主义受了西方理性传统的深刻影响,与老子“去知”和“法自然”、“无为”走着不同的思辨道路。
西方心理学倾向于将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的研究,这种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在心理治疗中容易引向过分重视技术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和分析的精神似嫌不足,但在总体上把握人生,却有它的独到之处。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创造性综合的天才学者推动着两千年文化的发展。
至于人际关系,由于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框架,有着不同的分析比较。A.Angyal的自律倾向(autonomoustrend)和同律倾向(homonomoustrend)之分是一种框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稳态学说又是一种框架。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理论。我国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论述甚丰,这对发展现代心理治疗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因为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几乎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今天,文化之间的互相撞击如此频繁剧烈,长短的比较便显得十分突出了。我国文化的转型或重建,是近十多年来大陆学者热烈讨论的一大课题。这与发展中国的心理治疗关系密切,可惜精神病学界还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3.对将来的任务
中国所面临的文化问题,如果不限于某种视角,可以说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只是具体内容各国有所不同而已。
对于推进或发展心理治疗来说,中国的专业工作者有其独特的任务。一方面是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广大心理治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自己对人性、人际关系等的理解和人生观.对病人进行着各不相同的非规范的心理治疗。此两者之间存在一道鸿沟。我们的任务是,用人文哲学思想的观点和材料来建构系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并把理论转换为可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且在技术上加以一定程度的规范化,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验证、疗效评估,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修订,使之得到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绝非少数人短期内可以完成。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多文化现象是当代面临的现实。因此心理治疗即使是具有中国或东方特色的,也不会是单一的而会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促进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来源:无限笔迹(wuxian-bj)
近期课程(点击可查看详情)
名师荟萃!九州心理年度名师课程
EAP项目管理师培训工作坊(4月)
父母效能训练网络课程(3月)
心理咨询技术演练与实务工作坊(3月,**昌)
台湾陈伯炜OH卡治疗师国际认证(初级3月、9月)
青少年营(2月)
青少年营助教招募
家长训练营(2月,天津)
青少年营(新春特惠2月)
青少年营(2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