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许又新佛教心理治疗的一个参考 [复制链接]

1#
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佛教心理治疗的一个参考

本文发表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29卷1期

心理治疗和佛教有相同之处,即,都致力于改变人的心理以缓解痛苦。正因为如此,佛教的观点、方法可以视为心理治疗的一个参考。这是一个大题目,值得大家研究,本文只是一块砖头而已。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二者的不同。佛教是一种宗教,而所有宗教都有排他性,通俗地说,这就是,只有我的信仰绝对正确、完美无缺,能济世救人,其他一切信仰都不对、不好,没有用。佛教之致力于改变人心,所有办法都与此信仰直接相关,不可不察。心理治疗是一种社会的或学科的分工,有分工便有合作,因此,心理治疗不但不拒绝与其他任何专业之间的合作,而且必然会汲取其他专业可供参考或利用的成果。在此,顺便一提S.Freud创精神分析,贡献巨大,但也有他个人的局限性,如他坚信精神分析是唯一正确的心理学理论,并且有明显的宗派倾向,如把他戴的戒指复制六枚分送给他的六位门徒,跟佛教以衣钵传法相似。很多佛教徒脱离社会实践,也不可取。其他不同之处,此处暂不细说。总之,佛教是一把双刃剑。心理治疗者必须认识并切实体会到这一点。直白地说,我们必须坚守心理卫生(心理治疗是它的组成部分)的论域和观点去对待宗教,以免误入歧途。佛教是一种极富于哲理的宗教,我们尤须警惕这一点。

由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已有两千年之久,渗透到了民间风俗之中(如,吃腊八粥就是汉化佛教把释迦牟尼成道日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逐渐演变而来)过去的士大夫和现代的知识人士几乎都受了佛教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以佛教作为参考的有利条件。有利便有弊。那就是佛教所特有的消极面,即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否定,这是不能接受的。个人生活的意义可以质疑,但恐怕也只能在为他人或对人类的意义中得到解答。

由于文化背景如此,很自然就有不少神经症病人学佛,但往往走向禁欲和禅定的道路,企图由此而“想开”或“看破”一切,这并非健康之道。若急于求成,有可能“走火入魔”——陷于暂时性精神病状态,这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因此,对某些神经症病人有必要作简单的解释。举例说,生老病死四苦(佛教称之为苦谛,居四圣谛之首)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信条。其实,四苦之说是欠妥的。生老病死是生物学现象,精神痛苦属于心理学的论域,不同科学不能混为一谈。即使明天就要被屠宰,猪今天仍然吃得很香睡得也很香。因为猪没有明天,并非它没有生老病死。可见,问题不在生老病死本身,而在于我们用什么观点、态度去对待它,而这正是心理卫生的任务所在。又例如,高僧智诜在武则天问“有欲否?”时答说“有欲”,而当武则天追问“何得有欲?”时解释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高僧尚且有欲,我辈俗人怎能没有欲呢。

首先,佛陀宣扬众生平等,又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种观点对心理治疗者应该既是启示也是鼓舞。

1贪嗔痴为苦因

佛教认为,“贪、嗔、痴”为精神痛苦之源,这有道理,值得参考。

我们不妨把“贪”理解为:只是为了追求个人(或小团体)欲望的满足—过分便是贪。是贪不是贪,标准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经济文化中人们的“平均值”或“普遍期望”,超过太多便是贪。现在,大家都在奔“小康”,这就不能算贪。人们的贪大致有5种内容:名、利、权、色(即性)、寿(包括身体健康)。能做到五不贪,自然就会少烦恼。笔者见过一位70岁老人临终前出现极度死亡恐惧,那表现太可怕了。原来他一向健康,亲友邻居都赞扬他,说他一定长命百岁,他对自己的期望也高,自认活八九十岁没问题。我国现在年过60岁的老人已超过两亿。老年人能做到不贪寿,已成为心理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媒体不时传出,很多老年人受“健康知识讲座”之骗,出手大方,花几千元购买骗子的“保健品”,只不过是蜂蜜、维生素等的制品!这受骗背后的心理恐怕与贪寿有关。孔子曾说,老人“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十六》)“得”就是贪得无厌的意思。贪的反面是知足,不少人之苦在于不知足。

“嗔”义为怒、生气。能做到不发脾气、不生气,并非易事。言语表情没有发怒的表现,而心里却压抑着愤怒,这对心理健康为害更大,也容易相对不随意地[3]转移到无辜人身上而损害人际感情。我们还不妨把“嗔”推而广之,即佛教所谓烦恼,实指所有不良情绪,则心理治疗,尤其是短程的,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及解决有关的问题。个人心理卫生的任务之一是渐进地加强对情绪的自控或自调节能力。

“痴”即“无明”,二者皆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贪为苦因,而贪的根源在于“无明”。我们不妨用老子的话来注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无明就是不明智,既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促使病人趋于明智,是心理治疗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佛陀”一语的原义是“觉者”。心理治疗常提及的“悟”(insight)跟“觉”意思相近,并且跟佛教一样也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佛教的“觉”有三等。“自觉”指自己一个人觉悟了。“他觉”指帮助别人觉悟了。“自觉”和“他觉”都达到完美的境界叫“圆觉”或“至上觉”,也就是成佛,这是一种理想。精神分析的“悟”有它独特的含义,此处暂不论。对神经症病人来说,悟就是对精神痛苦的个人根源有清楚的洞察,因而不怨天不尤人,并能推动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以提高精神健康水平。这里要解释:所谓清楚的洞察用什么做标准?这涉及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要多说几句。

汉语“常识”一词限于知识,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对“常识”的解释是“普通知识”。这跟英语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