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62岁的王强(化名),一年前因中风入院治疗,经及时抢救与后期康复训练,恢复良好。
然而,他还是老觉得耳鸣、肢体麻木、身体无力等,总感觉中风要复发,医院检查,结果又显示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来来回回折腾下来,王强觉得身心疲惫、焦虑、失眠,他很疑惑: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冠心病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人们的认识多为服药、做手术等。
然而,专家指出,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除了出现躯体病变外,还存在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即患者各项检查指标都很正常,但症状还是无改善。这时就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
我国每小时约人
死于心脑血管病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步攀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有近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即每小时约有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除了外部环境、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以及不爱运动等之外,精神心理因素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状态,或者情绪发生大的变化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约七成心脑血管病患者
同时患有焦虑症
有的患者因为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就诊,仔细追根溯源,会发现根本原因可能是抑郁、焦虑或躯体化障碍,但被误以为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身体出现不舒服。这种就是精神障碍相关的‘心脑疾病症状。
还有一种常说的‘吓出来的心脏病’,也就是医源性的‘情绪问题’,其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客观、中肯地评价病情和预后,有意或无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负担。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心脑血管病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率越来越高。
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抑郁和焦虑症分别高达22.8%和70.9%,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6%,轻度抑郁占80%。
如何实现心身同治
“心身同治”的具体做法
1、患者就诊时,填写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患者健康问卷量表(PHQ-9/GAD-7)等精神心理评估量表,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对其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及诊断,选择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治疗方案。
2、医生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缺少睡眠和精神压力大等);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肥胖等)。
3、针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必要时,也需要配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一旦精神心理问题太过严重,就需要及时转诊,由专业的心理专科医生进行干预。
心理科科室简介
河北医院-心理门诊、失眠门诊:是本院特色鲜明的专科门诊,集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于一体,运用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综合疗法,治疗各种心身相关性疾病。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
主要针对的病种有:轻中度、老年性、难治性及脑梗塞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注意力缺陷障碍,睡眠障碍及各种心身疾病(如:经临床检查无任何证据支持的,疼痛、胃肠胀气、食欲减退、头晕头沉、心慌胸闷、周身乏力、四肢麻木感、周身寒凉感、怕风寒、小便频繁、便不净及坠胀感、内脏烧灼不适感等)。
在解决青少年学习障碍、适应障碍、考试焦虑、人际关系、自我发展问题以及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门诊拥有最先进的心理测评系统,可开展心理健康体检、性格测查、认知功能检测、智力测验(低智商儿童进入特教学校的依据)、职业规划等特色业务!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周日上午
咨询、、
心理咨询
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