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提醒越开朗越容易得病测测你是否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628/4646330.html

测测你抑郁吗

谁都不想患有抑郁症,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拥有抑郁症的倾向呢?这是一份网上流传的测试清单,来试试吧。

抑郁清单

1.0我没觉得悲伤

1我感到悲伤。2我一直感到悲伤,没法儿摆脱这种感觉。3我这么悲伤、不快乐,我都顶不住了。

2.0我对将来并不特别感到泄气

1我对将来感到泄气。2我感到没有盼头。3我感到将来没有希望,情况也不可能改善。

3.0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我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要失败。2回首往事,我发现我的人生充满失败。3我感觉我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人。

4.0我像过去一样对事情感到满意

1我不像过去那样欣赏事物。2我不再对事情真正感到满意。3我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甚至感到烦躁。

5.0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负罪感

1好多时候我有一种负罪感。2我大部分时间感到有一种负罪感。3我一直有一种负罪感。

6.0我没有觉得我正受到惩罚

1我感到自己或许受到了惩罚。2我期望受到惩罚。3我觉得自己正受到惩罚

7.0我不对自己感到失望

1我对自己感到失望。2我讨厌我自己。3我恨我自己。

8.0我没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糟

1我因为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提出批评。2我一直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责备自己。3我为发生的所有坏事情而责备自己。

9.0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杀掉自己

1我曾经想过要杀掉自己,但是没有实施。2我愿意杀掉自己。3只要一有机会我就杀掉自己。

10.0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哭泣了

1我现在比过去哭得要多。2我现在总是哭。3我过去还能哭,但是现在想哭也哭不出来了。

11.0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被激怒了

1我比过去稍稍容易被激怒。2很多时候我很苦恼或恼怒。3现在我一直感觉很恼怒。

12.0我一直没有对别人失去兴趣

1我不像过去那样对别人有兴趣了。2我对别人基本上失去了兴趣。3我对别人完全失去了兴趣。

13.0我像过去那样做出决定

1和过去比,我现在总是推迟做决定。2和过去比,我现在做起决定来更加困难了。3我不再能够做出决定。

14.0我没觉得自己比过去看起来更糟

1我担心我看起来老了,不再吸引人了。2我感到自己的形象老是在变化,已经变得不再吸引人了。3我相信我很丑陋。

15.0我可以和过去一样工作得很好

1需要加倍努力我才能够开始工作。2我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做成一件事。3我什么工作也干不了了。

16.0我和过去一样能睡

1我不像过去那样能睡。2我比过去要早醒1—2个小时,而且很难再入睡。3我比过去要早醒好几个小时,而且没法儿再入睡。

17.0我和过去一样不知疲倦

1我比过去更容易疲劳。2我几乎做任何事情都容易疲劳。3我很疲劳,什么也做不了。

18.0我的胃口和过去一样好

1我的胃口没有过去好。2我的胃口现在更糟了。3我一点胃口也没有。

19.0最近,我的体重没有怎么减轻

1我的体重已经减轻了五磅多了。2我的体重已经减轻了十磅多了。3我的体重已经减轻了十五磅多了。

20.0我和过去一样并不担心自己的健康

1我为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感到担心,如腰酸背痛、胃烧、便秘。2我很担心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很难再想别的事了。3我非常担心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根本顾不上别的事了。

21.0我对性的兴趣依然不减

1我不像过去那样对性那么有兴趣了。2我现在对性很少有兴趣了。3我对性完全失去了兴趣。

抑郁清单解释分析

总分抑郁程度(0=0分,1=1分,2=2分,3=3分)

1—10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11—16轻度情绪紊乱

17—20临床临界抑郁

21—30中度抑郁

31—40严重抑郁

40以上极端抑郁

测试结果

在准备回答问题时,仔细阅读每一项,圈出最能反映你最近几天状况的项目。注意在二十一个问题中,每一项里只能圈出一个。如果不止一项都能反映你的感觉,那就圈出数目大的那个。如果还有疑问,那就猜一个最合适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回答。别管结果,这是你迈向情绪改进的第一步。

答完测试题后,把二十一个问题中每一个所得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得分。由于每道题的最高得分是三分,所以你最高可以得六十三分(这意味着二十一道题中的每一道题你都选三分项)。而每一道题的最低得分是零分,所以你最低得分将是零分(这意味着每一道题你都选零分项)。如果分数总是在17分以上,那你可能就需要专业治疗了。

经过上面的测试,你是不是对自己是否具有抑郁倾向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也许不具有特别大的科学依据,但是却能反映出你的情绪。

----------------------------

我们再通过一些科学描述来了解下抑郁症

人们对抑郁症并不陌生,生活里也常常听到有人把“我抑郁了”挂在嘴边,但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你知道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吗?当你身边的亲友得了抑郁症,你会不会因为误解而好心办坏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网上流传的各种抑郁自测量表真的靠谱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1误解:抑郁了=抑郁症

真解:抑郁是正常情绪 抑郁症是疾病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李世佳(影歌)曾写过:“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征。”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抑郁、焦虑本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但抑郁发生积累,出现长期(为期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时,这种正常情绪就演变成抑郁症,或称之为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不愿与外界交往。以女性居多的这个患者群体,普遍会悲观地看待事物。例如正常群体会用“还”来描述,抑郁症患者往往使用的是“只”,比如“只有半小时了”。

在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教授看来,抑郁症有两个核心表现:

一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情绪低落;

二是以前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兴趣下降或者丧失。

当这两种症状持续两周时,就要警惕抑郁症。

日常大家口头说的“抑郁”和“抑郁症”并不一样,抑郁症患者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感受不到快乐。

广州举行亚运会前,医院等机构曾进行了大范围的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在将酒精、烟草依赖都纳入调查的情况下,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依然最高,达到4.42%。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潘集阳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抑郁症。“谁都会有抑郁的状态,就好像人们有急迫的任务需完成时,一定会焦虑一样。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严重程度、病程来诊断。”

2误解:你这么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是胡思乱想太多了吧

真解:抑郁症会“潜伏”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率更高

抑郁症的治疗难点在于,它会“潜伏”———特别是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对外部环境较常人敏感,很容易进入兴奋状态而丝毫不见抑郁,但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陷入绝望情绪。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会让患者感到自己并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不去求医问药。

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就是平常所说的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它和抑郁症虽然都属于心境障碍,但在治疗原则上显著不同。如果按照抑郁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是对抗抑郁药物有抵抗而让人感到难治;二是解除抑郁后会导致转向躁狂,发病频率明显加快。发作频率越快,治疗难度越大,患者自杀风险越高。因此,研究普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高于抑郁症。

潘集阳表示,“很多人会看到抑郁症患者原本非常开朗,认为这个病是胡思乱想出来的,可以自行调控。其实越是开朗的人,越是好发这种疾病。”

3误解:纯属性格或心理问题,没必要吃药

真解:源于大脑功能异常 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

李世佳认为,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导致,以为凭借意志就能够战胜疾病,却忽视了精神疾病源于大脑功能异常这个事实。

目前研究显示,抑郁症与遗传、体内生化系统的不平衡、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以及其他的躯体疾病都有关系,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只是发病原因之一。

大脑的影响首当其冲,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异常就表现在偏向于负性情绪和消极想法的网络活跃,而偏向于快乐情绪和积极想法的网络功能降低,外界的正面刺激已经很难传达到患者的意识层面,就好像一直有一个人在耳边不停重复着让人绝望和自卑的言语。

潘集阳也表示,抑郁症其实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种慢性病,需要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许多人害怕抗抑郁药物有成瘾性,其实这类药物是不成瘾的,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药物依赖。”医院心理科医生王相兰介绍,只要接受正确治疗,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释疑

网上流传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每一次舆论对抑郁症的聚焦,都会形成认知抑郁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的自测自评热潮,类似的自测量表也能轻易就搜索得到。这些形形色色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如果是核心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还是有一定的初筛效果的,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自评量表来判断”。潘集阳表示,抑郁症诊断的核心在于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并且由专业医生根据国际、国内诊疗规范予以诊断,但“自评只是反映填写时的抑郁状况,不能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病了。”

对于网上流传的自评表,王相兰也认为其有一定参考性,但是主观性很强。“这类问卷一般只是对患者过去一周情况的调查,而抑郁症的诊断往往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来观察,所以它们只具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盲目相信。”

另外,潘集阳表示,即便市民如实填写了这些表格并测出相应分数,也不要太过在意其中的界定。“对于某种精神疾病的界定,往往要结合情境交流并配合多项检查,缺乏专业指导的盲目自测,只是平添自己的烦恼”。“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当然,时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