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瑞士心理学家。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一、自性化
自性化或自性化过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你若问荣格心理分析家们一个问题,心理分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么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恐怕就是自性化了。
荣格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
“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他。”
荣格在许多不同的背景中对自性化现象的描述,都与他个人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他对炼金术以及炼金术士心理状态的研究,尤其是他自己的“曼陀罗”体验。对于荣格来说,“曼陀罗”就是自性的显现,“曼陀罗”也包含着自性化的发展。因此,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化或自性化过程,也就带上了某种宗教性的色彩。荣格在有一次回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陀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
国内有些学者,把荣格的自性化,望文生义地翻译为“个体化”。这是有悖于荣格本义的。荣格说,“我使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是要表示这样一种过程,在其中,一个人变得‘不可分割’,也即成为一个独立的不可分的整合,或‘整体’”。在荣格后期的著作中,他自己也提到区分整合与自性化时所存在的某种困难。荣格说:“我一再注意到,自性化过程容易和自我的意识化相混淆,并随之把自我认作自性,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这样自性化就仅仅是自我中心和自发的性欲……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于是,自性化的思想是在强调和突出某种独特性,而不是强调集体性的考虑和责任。但是,自性化又确实意味着更好并且更加全面地实现集体性特征。或者用荣格自己的话说:“自性化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另一方面,消除原始意象的暗示性影响。”
从临床心理分析或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自性化并不是由分析师所引起的,分析家不能将自性化给予来访者,也不能要求来访者自性化的出现。一位好的心理分析师所能做的,仅仅是创造一种能够促进自性化过程的环境,并且以其所能表现的耐心和同情在一旁守望。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中,自性化被看作是一种源自无意识自然发生的过程。作为心理分析师,并不能任意干涉,尤其是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来妄加干涉,不管是促进还是阻碍。
二、内倾和外倾
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特征。
每当我们谈到性格时,就会提到“外倾型”或者是“内倾型”,这些都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术语。
当遇到某事时,有些人会表现出厌恶态度,先产生一种拒绝的心理,然后才对事情做出反应;而有些人则坚信自己的行为绝对正确,毫不迟疑地迅速做出反应。
前者对客体持消极的态度,后者则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前者属于内倾型,后者则属于外倾型。
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为内倾型,较为内向,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喜欢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则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擅长交际,人缘也较好。
1、内倾型
比起外部世界,内倾型的人更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内倾型的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周围发生的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是否可以接受,其本身的价值则没那么重要。
正如荣格所说,内倾型的人对于任何事物最初的反应是拒绝,然后才是观察。
例如,在街上遇到名人时,内倾型的人不会因为这个人很有名就去接近他。他们一定会自己进行价值判断,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再有名的人,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内倾型的人一般不会去主动迎合外部世界。因此,在进入新环境或遇到新情况时,他们不能很快地做出恰当应对,会显得扭捏,甚至笨拙。此外,这类人经常归因执着于自身,善于自我批评,有时会显得缺乏自信。
但是,一旦拥有自信,他们就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或他人的批评而退缩,而是变得非常坚定。也就是说,当内倾型的人熟悉了环境,并且这一特定的环境适合他们时,他们就能凭借坚定的信念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2、外倾型
外倾型的人以外在客观对象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