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红兵健恩心灵工作室《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出版以来,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很多人重新审视老师、家长、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很多家长对孩子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影响极大。“好妈妈”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好观念,但却被一部份人偏激的去理解它。目前出现了两种比较突出的过激观点:第一种,有些家庭只要孩子一出现“问题”(成绩不好或下降,叛逆等),丈夫就会责怪妻子没有做好,常常把自身责任推得一干二凈。在我的亲子关系咨询案例中,就有男士说出这样的话,“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是协助。”甚至振振有词的搬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为佐证。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就说明了教育孩子,父亲尤其的重要。但如今的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承担起“管理孩子”的重任呢?因为,不少已为人父的男性,把主要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到家庭以外的世界。根据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NanCY.McWilliams在他的《案例分解》一书中说道,“孩子的问题是母亲的主要责任,这个观点存在错误;因为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是由于缺失父爱,孩子在长时间与母亲的生活中无意识的内化了母亲身上的缺点!即使这样,如何成为一个能教育出“好孩子”的“好妈妈”,仍然是诸多母亲一直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成为一个“好妈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除了这位母亲本身具有的人格、修养、知识等以外,还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而父亲便是构建这个“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所谓的好“环境”,并不只是生活中物质的充盈,更重要的是丈夫对妻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呵护!这种“呵护”不是用“教条”主观地去说教妻子,而是用心去体谅、包容、感受、疏通妻子的愤怒、不足、快乐、焦虑……等一切情绪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夫妻由于双方在情感上出现问题,强势的一方有时会把不满情绪,泄愤到弱势一方的身上(例如:人格侮辱、家暴……)。假如此时的弱势一方是一位母亲,她心理受到的伤害会无意识的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通过感受式的内化,就有可能变成自己的心理创伤。因此,成为一个“好妈妈”需要一个好“环境”。第二种,有些家长根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句话,就认为现在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识不如孩子的家长。家长在校外,就有意识及无意识的有了一套自我认为好的教育方法,加上又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处处被包庇、溺爱等,不给孩子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有的容易形成“高度自恋”,有的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还有的变成了生活没有方向的人。因此,校园异常事件时有发生。例如校霸,不但欺凌同学,还攻击老师。又如,有的孩子因成绩挂科就自寻短见。还有的对所有功课学习不感兴趣,沉迷于网游。当然,也有媒体曾经报道过,有个别老师的品德败坏和课堂上的不负责任,而在课外收费辅导的现象。然而,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家长和老师中的“信任度”被脱钩。曾经大部份家长会“授权”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你就打TA的屁股”。这种“授权”,在当下早已不存在。总结前面所讲,一方面,家庭少子或独子,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孩子无法承受挫败。另一方面,有些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因而缺乏父爱和母爱,致使他们的孤独和焦虑的情绪没办法获得正常的释放和修复。在这些不良的情况下,老师已经不敢对学生进行严厉管教,担心出事故。如今,“追成绩,拿高分,进入好学校,以后个人才会有好出路”。在这种普遍教育观念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而变化。“师高弟子强”、“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古训,在当代依然应该具有意义,并且需要得到延续!老师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在教育孩子的品德、及课本知识,显然是比绝大多数家长更具备有广泛性和专业性。当然,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还需父母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父母自身的人格因素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读书成长期间,一半的时间是校园,一半的时间是家里。所以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是培养孩子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提出者,是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妈妈。家长可以以“好妈妈”的方向进行努力学习,但每个人,都需要根据各自特点和差异进行调整,成为有自身特色的“好家长”。作者曾红兵:心理咨询师,健恩心灵空间发起人之一,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珠海抗疫心理援助咨询师,珠海心理健康促进会会员。取向:精神分析(含梦的解析)+后现代心理治疗,主要辅导方向:神经症性抑郁、焦虑、强迫;婚恋与家庭、亲子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等。#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