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时间中逃逸中国社会科学网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2/a3rhiab.html

年,德国享誉盛名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举办了题为“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在演讲中,韦伯深刻而犀利地提出,在这个“祛魅”的时代,学术是一种“理性化和理知化的工作”,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整地把握、理解世界和自我,从而获得更完满的人生。他同时也告诫年轻人,当代大学的治学环境越发严峻,随着学科专业化、学术机构等级化的发展,学者越来越像工厂里的劳工。百年后,加拿大两位英文系教授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在合著的一本小书《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中揭示,大学现状正如韦伯预言,工具理性变本加厉。

速度文化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两位学者在书中表明,大学公司化正在全方位地掏空学术:学者被“速度文化”裹挟,在琐碎过载的工作日程中日渐丧失专注与沉思的时间和能力。线上教学的趋势忽略教学中的情感维度,教师们无法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学生亦难以获得一个促进学习的积极情境。一味追求量化的科研竞争力和市场转化力,与人文学科原本“自由思考和社会批判的精神”背道而驰。过于忙碌的日常工作和过于严苛的竞争体制,将学者们异化成工具人,互助合作、共同抵抗问题的可能性因此被降低……通过分析这几个维度的问题,作者提倡一种慢节奏的学术生活,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共同抵抗大学公司化的趋势,为从容的反思和对话争取时间,找回大学应有的智识生活。

虽然《慢教授》专注考察学术生活,并处处强调学术工作的特殊性质不应被完全工具理性化,但这绝不是一本只面向大学师生的著作。事实上,书中所谓的“速度文化”、公司化及诸种弊端,恰恰是当下“功绩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大学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而象牙塔之外又何尝不需要“慢运动”的抵抗。

时间管理与注意力之战

作者在第一章中列举了许多作为时间管理“典范”的例子,这些“成功”的学者工作时长惊人,争分夺秒、精确计算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统筹安排日程。例如:“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7点30分,每周工作六天;或者每天凌晨,从4点开始写作,直到6点45分。”“保护好你的周六,留给科研,并且把批改作业和备课拖延到周日,在12小时内歼灭……这意味着工作从清晨8点开始到中午12点,下午从1点开始到6点,晚上从7点到10点——这还是一个星期天!”

时间管理手册面对的需求,源自学者越来越疲于奔命、应付繁重琐碎工作的现实状况。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信出版社年6月版)中指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功绩主体化身为自己的雇主,以种种项目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取代禁令戒律的规训。为了追求绩效最大化,他们甚至发展出一种自我剥削,这种剥削比来自外部的剥削更有效。

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催生了这种特殊的注意力和时间管理术,它们又反过来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长期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带来的是感知的碎片化和“自我诱发的注意力缺陷障碍”:不断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令人注意力涣散,如书中所揭示,这一趋势正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侵蚀我们维持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呼吁教授不被时间所管理,书中援引了安波斯·梅因梅里斯、米哈利·乔赞米哈伊等人的研究,这些覆盖不同职业和种族群体生活的研究表明,周期性地从时间中逃逸,可以促进我们的深度思考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全神贯注的体验也会带给人快乐。如韩炳哲所说,“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只有“深度无聊”的时光才能培育创造力。

情感主体对抗工具理性

如何抵抗公司化价值的入侵,两位学者的研究还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