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要让你倒,解析孩子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63696.html

导语:

这几天,闺蜜因为儿子的问题而苦恼不已。

由于停课不停学,学校纷纷安排孩子们进行在线学习,当然,闺蜜儿子的学校也不例外,但闺蜜儿子却死活不愿意上课,任凭闺蜜怎么说,他就是不为所动。

后来经过各方了解,才知道,因为闺蜜儿子的好朋友在期末考试中一举夺魁,考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而孩子自己却排在50开外,至此,闺蜜儿子不禁刻意疏远自己的好朋友,还时不时的嘲讽自己的好朋友:死脑筋也能考第一名,这都是他运气好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指不定就名落孙山了。

说归说,但没想到,现在竟然演变成了,在班级群看见自己的好朋友就烦,因此死活不愿意上课。

虽然孩子没有挑明自己的心思,但闺蜜却很清楚,孩子这是陷入了“酸葡萄心理”。

01

什么是“酸葡萄心理”呢?

酸葡萄心理是指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而故意将目标贬低,聊以自慰的一种心理,简言之就是嫉妒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嫉妒心理的表现,比如,明明很想得到某样东西或名誉,却在别人得到而自己没得到时,表面故作不在意,实则对别人充满敌意,或者贬低别人,更有甚者,抓住机会便落井下石,给人添堵、制造麻烦等等。

用相声《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中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定要让你倒,我就舒服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看过的相关新闻,一些孩子因为嫉妒,而霸凌、重伤同学的事件,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大家再次意识到,如果孩子的嫉妒心太强,不仅不利于孩子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毁孩子于无形之中。

医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铁笼子里的狗看到这种场景,就陷入了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面情绪之中,长期在这种负面情绪状态下,铁笼子里的狗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这个实验证明:嫉妒、敌意、冲动等这类负面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嫉妒会激活与生理疼痛相关的脑区[Takahashiet.al.,],也是一种让人痛苦的情绪。

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嫉妒心理外露,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介入,干预孩子这种不良的情绪。

02

凡是皆有因,万般皆是果,在父母介入,帮助孩子处理嫉妒这种不良情绪之前,首先,要了解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总是来自于自己与别人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

可见,嫉妒源于比较,而这种比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比较。

什么是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指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依靠与他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这种现象叫做社会比较。

在社会生活中,不光成人会相互比较地位、收入、家庭等方方面面,孩子之间也会相互比较成绩、技能、荣誉等等,这种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在这些比较中,心理学家也已经证实,相比于跟我们差距很大的人,我们更不能忍受的是,跟我们相似的人比我们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会嫉妒比尔盖茨比自己有钱,却会嫉妒同学、朋友比自己有钱。

同样的,孩子也不会去嫉妒全国第一名,但却会嫉妒全班第一名。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在情绪分化理论中写道:幼儿到18个月的时候,分化出嫉妒的情绪。

可见,不止几岁的孩子会嫉妒,就是很小的婴儿也已经开始嫉妒别人。

03

现实生活中,除却孩子本身的嫉妒,很多家长也因其自身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成了孩子嫉妒心深重的推手,而不自知。

这些家长常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有比较才有进步,但却没考虑孩子的自我认知方式

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可能主观出发点是好的,认为通过这样的比较会促进孩子进步。

比如我一同学,就是典型的“爱比较”一族,从成绩、行为习惯到才艺,方方面面都在比较,眼里心里看到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优秀,当我们告诉她,不要这么去比较,不光打击孩子的自信,还会让孩子嫉妒、痛恨别的孩子,但我同学不仅嗤之以鼻,还义正言辞的说,有比较才有进步,这是培养孩子的心理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如果连这点耐力和受挫能力都没有,今后怎么能成大事。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在世,想要取得成功,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他们却从没考虑过孩子的自我认知方式。

由于儿童的心智还不成熟,其进行自我认知的方式很大程度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比如,父母、老师,长辈等等,这些人的评价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

如果孩子长期接收到这些“权威人物”的负面评价,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中,不仅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种强烈的嫉妒,更会让孩子陷入自卑,懦弱、甚至自暴自弃的境地。

第二种:教育焦虑下的“选择性”失明,以孩子短处,比别人长处

望子*,望女成凤,是大多数家庭的殷切期盼,只因孩子寄托着家庭的希望,因此,很多父母想尽办法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艺,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等等,而这就是典型的陷入教育焦虑中的父母的做法。

处于教育焦虑中的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这方面优秀、那方面优秀,便心急的鞭策自己的孩子奋起直追。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选择性”失明,自动忽略自家孩子优秀的方面,总是以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这不仅会使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对父母口中的孩子产生强烈的嫉妒,还会让孩子失掉自己的个性与优势。

第三种:谦虚效应

我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谦虚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因此,很多父母在别人夸赞自己孩子的时候,总会推迟一二,以“没有,你家孩子更优秀”“他这次考得好,纯属运气”之类的话进行回应,以示谦虚。

当然,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这种“谦虚效应”式的回答并无不妥。

但如果孩子在场情况下,这样的回答很可能会让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信以为真,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甚至会钻牛角尖的认为,父母喜欢别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才会这样说。

以上三种做法皆是导致孩子嫉妒心深重的原因。

另外,不良的家庭环境也会引起孩子嫉妒心重的问题,比如,家庭成员爱攀比,凡是都喜欢与人一较高下,当自己比别人强的时候就得意,自己比人差时就嫉妒,在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04

通过以上,我们了解了嫉妒产生的根源,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嫉妒这种痛苦又有害的情绪呢?

1、帮助孩子认识嫉妒、接纳嫉妒,化嫉妒为积极竞争

很多孩子在看到别人超过自己,或者比自己好,心里不舒服,甚至憎恨别人,虽然他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嫉妒,但因为他们对嫉妒没有正确的认识,反而从主观上臆想,别人的成功,给自己造成了威胁,只有贬低、给别人制造麻烦,别人就会变差,就会和自己一样。

但现实是,别人没有因此而变差,自己反倒在嫉妒的痛苦中越陷越深。

因此,这时候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认识嫉妒,接纳嫉妒,化嫉妒为积极竞争。

告诉孩子,之所以你会嫉妒别人,是因为他拥有你所没有的东西(比如,成绩、荣誉等),这就是你们之间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你希望对方失去而失去,这就是切实存在的事实,我们唯有通过努力进取,积极竞争,赢得对方,才能让这个差距消失。

2、正确比较,人有所长,己也有所长

不管家长拿孩子做比较是出于“帮助”孩子,还是因为陷入教育焦虑而有所迷失,都要遵循孩子的自我认知规律,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的比较。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比较,以欣赏的眼光,分析并找出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再结合自身的优劣,取长补短,积极进取,那这样的嫉妒便是一种促进孩子成功和成才的助推力量。

就算孩子在这方面天赋确实不足,或通过努力仍达不到,我也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人有所长,但己也有所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不必执意于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而陷入嫉妒的纠结中。

3、培养孩子的自信

日本作家三木清曾说:如果要消除嫉妒心,就必须保持自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赏识孩子的进步,即使孩子只是取得了很小的进步,也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他努力地结果。

同时,家长也可以人为的创造困难,让孩子在克服不同困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挫能力,还能让孩子从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

4、运用同理心,让孩子远离嫉妒

当孩子陷入嫉妒的情绪之中,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同理心,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问孩子:如果你是那个被嫉妒的孩子,你接收到别人莫名其妙的敌意或针对时,你的心里会作何想?

当孩子想通了这个问题,自然就会淡化、远离嫉妒。

总之,孩子嫉妒心太强不可怕,只要父母以身作则,且正确引导孩子,便能让孩子避免踏入嫉妒这个令人痛苦的漩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